中文版 | English
http://ipicbox.tw/picfiles/image/00/0f/3f/ca_7PCQVPS3NM6G_source.jpg

【活動報導】從柯師傅的觀景窗看見綠色島嶼新價值

發佈日期:2019/09/20
發佈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報導/林慧菁、林郁靜  

攝影/林郁靜 

 

主講人柯金源介紹臺灣最重要的環境影音紀錄「我們的島」。本中心召集人林富士主持講座。聽眾提問。柯金源和聽眾分享環保工作底下隱藏的暴力陰影。

 

綠色,通常表示自然、生態和環保,也是每逢農作秧苗長成時期,臺灣經常可見的大地顏色。而對於長期追蹤臺灣稻田毒水、工廠黑煙和天然海岸消失的柯師傅,也就是柯金源而言,綠色可以是一種新的價值,也是島嶼潛藏的新經濟能量。

 

在本中心於9月4日舉辦的「從環境變遷記錄影像,發現臺灣新價值」演講中,柯金源將他個人累積30餘年的臺灣生態影像,依序分類展示,人為干預後對環境造成的明顯迫害。張張影像,張張怵目驚心。面對環境被損壞的既成事實,包括持續破壞環境的行為,柯金源認為並非沒有解方。

 

推動綠色經濟是一種。「綠色經濟」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於2011年公告鼓吹全球各國啟動朝向低碳與資源有效的經濟轉型與投資,其中包括「農業」領域。柯金源以臺灣水田為例,「水田」不僅生產作物,還能維護生態,也可以規劃成觀光休閒的景點。具體而言,提高臺灣在綠色農業的投資規模,不但能創造新型態經濟,也能和農人共同守護環境的最大價值。

 

公民意識崛起是一種。「公民力量相當的強大,這是一個公民的時代。如果每一個人都願意當一名負責任的消費者,足以改變任何事情。」柯金源從新聞工作經驗歸納出,臺灣的公民意識從2001年生發,到2010年已能要求執政者調整政策,2014年甚至改變國家整體發展方向。

 

柯金源以2006年開始的海上漂流物調查紀錄為例,經過水路調查發現的臺灣東北海域大量漂浮垃圾,來源為北勢坑溪山谷的一座大型非法垃圾山。他將初步調查結果公布在網路空間(Blog)之後,有民眾將文章轉寄相關單位反映,最後由財政部國有財產局(今改制為署)和地方政府於2008年清除整座垃圾山。

 

一篇文章,可以清掉一座垃圾山。」柯金源一直相信,環境紀錄不但是資訊的提供,也能引起民眾的關注和討論,進而產生行動去解決問題。同時藉由公民的力量督促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監督政府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我們才能真正握有選擇的權利,並接納這塊島嶼的一切,與之共存共榮。也才有機會像那座清整後的山頭,面貌恢復青綠,溪水依舊潺流。 

 

 

本中心自2017年起,與柯金源合作臺灣環境生態幻燈片影像數位化專案,至今(2019)已完成約1萬張數位影像,並展示於「數位島嶼—名家櫥窗」單元;另有柯金源撰文與推介邀稿共3篇。 

 

相關參考資訊與連結

  1. 【合作公告】生態影像數位化專案—柯金源鏡頭裡的島嶼三十年
  2. 數位島嶼名家櫥窗
    總共收錄約1萬張作品,主題包含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2001年阿瑪斯號貨輪擱淺油污事件與2004年敏督利颱風,以及臺灣的森林、山區與林地環境、氣象災害、水資源、全臺各地海岸變遷等。
  3. 數位島嶼影像隨筆
    1. 島民的鏡頭:柯金源用影像,紀錄島嶼曾經驚濤拍岸(圖 / 柯金源、文 / 徐千禾)
    2. 臺灣的天命與人禍—來自氣象災害的啟示(圖文 / 柯金源)
    3. 海陸交界地帶的驚嘆!(圖文 / 柯金源) 

 

 

回近期消息

 

Facebook RSS
加入粉絲團



 

訂閱RSS 訂閱RSS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