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太平洋史前Lapita線上數位資料庫建構計畫前置作業第三期:線上陶器資料庫建置與資料彙整

基本資料
計畫類別 利用數位典藏改善學術研究環境計畫
計畫編號 AS-095-03、AS-096-03、AS-097-02、AS-098-02、
AS-099-02、AS-101-09
通過年度 95-99
執行單位 人社中心(95-99)
主持人
簡介

各年度計畫名稱:

  • 95年度: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建構計畫前置作業:線上資料庫初步設計及資料整理;
  • 96年度: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建構計畫前置作業第二期:線上資料庫初步設計及資料整理;
  • 97年度: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建構計畫前置作業第二期:線上資料庫初步設計及資料整理;
  • 98年度:太平洋史前Lapita線上數位資料庫建構計畫前置作業第三期:線上陶器資料庫建置與資料彙整;
  • 99年度: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改善與推廣計畫:第一期;
  • 101年度: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改善與推廣計畫:第二期


由考古證據所建構出來的喇匹塔文化叢(Lapita Cultural Complex),出現在西起巴布亞新幾內亞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萬那杜群島(Vanuatu Islands)、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東扺斐濟(Fiji)、東加(Tonga)及薩摩亞(Samoa)這廣大空間中的各個島嶼,時間從最早的距今三千六百年前一直延續到兩千五百年前左右。這個文化的物質文化特色是以帶有梳點壓印紋的 Lapita陶器為主、同時也具備一系列的石器和貝器、貝類裝飾和具交換價值的物品。據推論當時的生活型態應當大半是屬於一種適應海洋而發展的經濟型態,同時極有可能也包含以農業為基礎的生活方式。

喇匹塔陶器大多是使用當地所產的陶土,再添加海沙、河沙或磨碎的貝等含鈣質微粒的摻和料揉成陶胚,繼而以片狀陶土相連後,再用敲打棒與圓卵石夾擊器壁的方式製成器形。趁陶土半乾時以工具在陶器表面施加梳點壓印紋、刻劃紋、壓印紋或是附加堆紋等,最後再以露天低溫燒成。依據現今的考古資料,因為巴布亞新幾內亞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北部地區雖有萬餘年人類居住的歷史,卻從無陶器在任何早於距今3,500年的遺址出土,且喇匹塔陶器製作及裝飾手法都與同一時期的東南亞陶器傳統類似,太平洋考古學者一般認為喇匹塔陶器是由有悠久製陶傳統的南島語族群體由島嶼東南亞地區引入此一地區的。然而最早期的喇匹塔陶器又帶有島嶼東南亞地區從未見過、實用性不高且繁複精細的臉面裝飾紋路,與東南亞同時期所流行的陶器裝飾紋路大為不同,因而太平洋考古學者也認為這反映出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融合。喇匹塔文化叢在往後的百年間流傳到向無人居的索羅門群島南部、萬那杜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斐濟、東加,及薩摩亞島群,代表了南島語族向外拓展的歷史,奠定了往後整個大洋洲的物質文化傳統。(資料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資源網)

相關連結

回計畫列表

 

Facebook RSS
加入粉絲團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粉絲團
中研院-數位人文學研究室粉絲團
臺灣生命大百科粉絲團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粉絲團

 

訂閱RSS 訂閱RSS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