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自1955年成立籌備處以來,即致力於檔案資料之蒐集,舉凡政府部門檔案的彙集整編、口述歷史的推廣,其主要目的就是作為近代史的研究後盾。近史所檔案館早期以典藏政府檔案著稱,試圖將保存檔案的理念延伸至社會、文化等領域,運用過去典藏政府檔案的成果,搭配多年來民間資料的徵集、本所口述歷史與研究員研究領域之相輔相成,讓檔案的運用更加多元,且更具影響力。近年檔案館積極參與數位文化中心「近代財經檔案數位典藏及加值運用」(102-103年)、「近代外交檔案數位典藏計畫」(104年)、「近代外交及經濟檔案數位典藏計畫」(105年)及「近代經濟檔案數位典藏與加值運用計畫」(106-107年)等,本館亦從單純專注於史料掃描與數位目錄,嘗試朝向LOD的方向邁進,開始將檔案中有意義的關鍵字、人脈、地理訊息等著錄標記,促使計畫成果更容易為Social Network、GIS等發展較為成熟之數位人文學議題所用,並與近史所數位資料庫小組、本院GIS中心進行協作,進一步朝向建構知識庫發展。
過去史學界在探討近現代經濟史時,對於工業化的研究偏向重工業的發展,近年來的趨勢逐漸將視角轉向注意到農業創新與散播宣傳,其實是和推廣工業的努力並肩同行。本計畫擬以「戰後農村復員與資源重整」為題,以〈農業復員委員會檔案〉等史料,探討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政府部門與民間農林漁牧業之接收與重建,搭配近史所已經數位化完成之〈資源委員會檔案〉,以兩年的時間建置全中國之資源數位地圖與科技人才庫。透過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理解戰後中國與臺灣農業經濟發展脈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