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文化中心」之前身為「數位典藏內容與技術專題中心」,原本隸屬於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係為執行本院「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之機構計畫而設,其後,為長期推動本院之數位人文研究,創新數位文化,乃自民國102年2月1日起,改組為跨領域、跨單位之「數位文化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核心任務包括:維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之成果、拓展數位典藏內容、研發數位技術、推動數位人文研究、豐富數位文化內涵。
本中心既是跨單位的協調、服務中心,也是跨學科的整合、研究中心,以及跨領域的實驗、育成中心。年度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六大項:
(一)拓展數位典藏內容
為厚實人文研究之基礎,提供社會教育與文化創新之素材,本中心將協調、協助各單位執行以下七個子計畫:
- 史語所學術創新數位深耕計畫(又分:數位資源維運與知識服務計畫;數位內容學術加值計畫;考古資料數位典藏創新計畫;傅圖館藏數位典藏創新計畫;漢籍全文資料庫;新出青銅器銘文暨器影(2006-2013)匯入『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計畫;以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之加值應用為主軸的時空座標系統建置研究計畫)(史語所)。
- 地理資訊數位典藏與空間人文學發展計畫(GIS中心)。
- 阿美族、雅美族口語傳說採錄翻譯資料數位典藏計畫(民族所)。
- 近代外交檔案及民間資料數位典藏計畫(近史所)。
- 臺灣檔案文獻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計畫(台史所)。
- 臺灣宗教文化數位平台建置計畫(台史所)。
- 結合機器智慧與社會智慧,提供數位典藏智慧創新服務(資創中心)。
(二)推動數位人文研究
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研究基本上是指運用數位技術與數位資料進行人文研究,近年來已成國際人文學界的新潮流,本中心將積極參與國際社群,引進既有成果,並建立自身的特色。本年度的重點工作將包括:建置以研究為導向的主題式知識庫;建置數位人文研究平臺;建置「雲端圖書館」;建置臺灣「宗教地景」GIS 系統;建置臺灣「文化景觀」GIS 系統;培育數位人文研究的人才。
(三)數位技術之研發與服務
在進行數位典藏及數位人文研究的過程中,以及數位文化資產之統整、管理、運用時,各單位所需之各種數位技術,都由本中心資訊技術團隊負責開發或提供服務。本年度的重點將放在數位人文研究平台及數位人文學的關鍵技術的開發,包括「時空整合呈現系統」、「網站標記 (Web annotation)」、「文本關聯分析技術」、「影像比對技術」、「開放鏈結資料」等。
(四)數位資產之管理與應用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1-2012)曾產出極為豐富的數位資產,本中心近年來也續有增添,因此,本年度將整合新舊資料,改善使用機制與環境,開放各界利用。主要的網站與資料庫包括:「典藏臺灣」網站、「數位島嶼」平台、「生物多樣性資料」(TaiBIF)入口網站、「臺灣生命大百科」網站、「臺灣魚類資料庫」、「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AAT-Taiwan藝術與建築索引典。
(五)數位文化之傳播與創新
為因應「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之發展,本中心將建置「數位出版平台」(並整合本中心的電子報、電子書、網路百科全書、主題知識庫等)、「數位博物館」、「數位傳播站」,以嶄新的方式呈現、傳播數位文化資產、知識與訊息,並提供閱聽者參與和再創的機制與平台。
(六)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
數位文化的發展是全球化的一環,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勢在必行。本中心的做法主要有五種方式:一是由本中心代表與國際組織或機構簽署合作備忘,並進行實質合作研究(如:美國Getty Research Institute,德國Heidelberg Research Architecture, Cluster of Excellence , Asia and Europe/Heidelberg Centre for Transcultural Studies);二是由科技部/院方或本院各所/中心代表與國際組織或機構簽署合作備忘,並委由本中心進行實質合作的資料庫維運計畫(如:GBIF 全球理事會暨生物多樣性資料入口網〔TaiBIF〕及全球生命大百科〔Encyclopedia of Life, EOL〕計畫);三是藉由在相關國際會議的論文發表、展覽、出席等方式,推展本中心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研究的成果,並建立交流管道(如:AAS, IFLA, DH, ICADL, PNC等國際組織之年會);四是接待國際學者至本中心進行訪問研究與學術交流;五是執行以出版為導向的國際合作案(如:與美國Library of Congress及英國British Library合作,共同進行明清輿圖的數位化、出版及資料庫建置)。本年度將延續過去的做法,積極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