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擬結合傳統書目及現代編目、資訊技術的優點,將中文古典書目加以數位化,以提供人文學者功能多元的線上研究利器。從學術角度來看,本計畫既是承先,也意欲啟後。自2006年開始,本計畫提案人之一(李鶴立),參考現代分類編目理論及研究方法來檢視《七略》,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中發表了一系列論文。這些論文強調中文古典目錄獨有的特色,探討《七略》的哲學基礎,尤其著重於認識論和漢代儒家的意識形態,因而在知識組織(knowledge organization)學界頗受矚目。一方面,本計畫的基本構思來自於先前的研究,將借重最新的科技以呈現古典目錄的多元功能;另一方面,其目的是要創造一個數位環境,激發更多研究古典目錄的可能性。
古典書目的優點有二,清代學者章學誠表達得最為簡扼透徹:「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除了基本的書目資料,古典書目最有價值的是提要和分類法;二者合一,才能發揮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能。相較於中國的傳統書目,今日的編目學源自西方,並不重視學術的異同和源流。
但古典書目因受限於過去的技術,僅能以手動翻檢,給人文研究帶來了極大的障礙。若能將其數位化,建置成一導航系統,借助資訊科技卓越的檢索、搜尋與整合能力,將可成為功能更完備的研究工具。在此前提下,本計畫提出一個三合一的構想:第一,將重要的古典書目數位化;第二,參考當前線上目錄的理論及機器編碼規格;第三,採用最新的資訊技術來呈現提要和分類體系。
在今日的網際網路上,有不少古典目錄已有數位版本,有些更有多個版本。除了品質參差,那些版本絕大多數只是將目錄作為一般文獻,沒有加入目錄的機讀格式。這樣的數位化文獻功能極為有限。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資料庫《中國歷代典籍總目》是一個少見的例外,但是其製作未臻完善。它有三個明顯的缺失:遺漏了古典目錄中的序文和提要;沒有完全遵守原目錄中單筆書目的順序;分類體系的處理失於簡易。本計畫構想的系統,將有《中國歷代典籍總目》的長處,並改其缺失與補其不足。除了機讀格式的使用,序文和提要的增入,更透過個別典籍、作者所獨具的識別號(ID)與權威控制,協助個別典籍與作者的搜尋,無需顧慮人名或典籍題名的變動。
此系統一個重要的特色,是充分利用古典書目中的分類體系。分類體系有兩個不可忽視的功能:一是知識組織,一是思想方式及意識形態的表達。前者與目錄的搜尋作用有關;後者則是思想、文化的紀錄。本計畫將資訊技術和視覺設計並用,使每一部古典目錄的分類架構更加明確,指引功能更具效果。人文研究者可因此藉由分類法查檢個別典籍,進而明瞭一部書目的知識系統(思想體系)。此外,研究者若欲循線追蹤個別典籍或某特定類別的典籍,在歷代目錄中的收錄狀況及其所屬類目,也能在本系統中快速取得資料。因類別訊息同樣以機器編碼處理,這一類的搜尋結果很容易用新的技術來呈現。舉例來說,研究者也可繪製圖書分類架構的歷代遞變圖,以瞭解傳統中國的知識發展歷程。
透過機器編碼及其他工具將古典書目進行數位化,本系統將可成為一個新的研究平台,讓人文學者可以採用最先進、多元的方法 (如: 3D-mapping)從事研究。本系統之建置對於史學、文獻學、分類法、目錄學、哲學等領域將有直接的助益,而其他學科亦有可能因此獲益。例如:書目和分類皆是重要的技術發明,本系統無庸置疑亦可用於技術發展史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