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pw/AP1GczPj6nzC9qd6oA-_WXK9Non13zTwifb7A6ojR98Y6pMnsVmQ7Ul2k0L2OhkAEKipDjwfRVp0g5WDEADcAND4td-03mqqQul5uA0LGah1t7vAVFUyKqBTDMIvkmBC9qV0pEVMTtRhpqc2_-_RYBKmPxR4=w1200-h680-s-no-gm?authuser=0

【活動公告】518國際博物館日:中研院開放博物館推出「尋聲覓音」,AI助攻打造耳朵也能逛的聲音探索體驗!

發佈日期:2025/05/16
發佈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 LINE

 

 

開放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尋聲覓音(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使用者可透過電腦或行動裝置,依主題快速探索開放博物館的聲音藏品。例如在媽祖遶境主題下,能聆聽藝術家吳燦政所錄製的活動聲景紀錄。(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地衣是一種共生體,而不是單一物種!透過《森林的絨毯:苔蘚與地衣的秘密世界》線上展帶你辨認苔蘚、地衣的差別。(圖片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恆星寶寶與他灑滿有機分子的塵埃漢堡》線上展源自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李景輝特聘研究員的研究結果,說明恆星HH 212周圍的吸積盤存在多種有機分子,這些物質可能是行星上生命的前身。(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商代青銅器學院》由商王后妲己親自線上授課,帶你認識青銅器!(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語言研究所推出《川西地區史前文明探尋》,運用事件地圖模組介紹成都平原一帶的史前文化與聚落分布。(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南方.島嶼.人文》將2024年的南院實體特展轉為線上展,讓觀眾跨越地域及時間限制,回顧展覽並暢遊昔日臺灣。(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近代史研究所《臺灣與冷戰:檔案特展》展示豐富的館藏資料,帶領學子與大眾了解冷戰歷史。(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為響應本次活動「尋聲覓音」主題,部份策展人特地獻「聲」導覽。圖為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泰雅人的部落與智慧〉語音導覽頁面。(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臺灣漢人民間信仰》線上展透過圖像標記功能介紹道壇場景。(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開放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尋聲覓音(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使用者可透過電腦或行動裝置,依主題快速探索開放博物館的聲音藏品。例如在媽祖遶境主題下,能聆聽藝術家吳燦政所錄製的活動聲景紀錄。(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地衣是一種共生體,而不是單一物種!透過《森林的絨毯:苔蘚與地衣的秘密世界》線上展帶你辨認苔蘚、地衣的差別。(圖片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恆星寶寶與他灑滿有機分子的塵埃漢堡》線上展源自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李景輝特聘研究員的研究結果,說明恆星HH 212周圍的吸積盤存在多種有機分子,這些物質可能是行星上生命的前身。(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商代青銅器學院》由商王后妲己親自線上授課,帶你認識青銅器!(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推出《川西地區史前文明探尋》,運用事件地圖模組介紹成都平原一帶的史前文化與聚落分布。(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南方.島嶼.人文》將2024年的南院實體特展轉為線上展,讓觀眾跨越地域及時間限制,回顧展覽並暢遊昔日臺灣。(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近代史研究所《臺灣與冷戰:檔案特展》展示豐富的館藏資料,帶領學子與大眾了解冷戰歷史。(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為響應本次活動「尋聲覓音」主題,部份策展人特地獻「聲」導覽。圖為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泰雅人的部落與智慧〉語音導覽頁面。(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臺灣漢人民間信仰》線上展透過圖像標記功能介紹道壇場景。(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AI視角下的廟會、愛情、兒童是什麼樣的聲音?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連續六年響應518國際博物館日,於開放博物館平臺推出「尋聲覓音」活動,搭配新推出的「聲覓」導覽功能,帶領使用者依主題隨選即聽,探索上萬筆涵蓋歌謠樂曲、自然聲響與都市聲景等的數位藏品,並聯手本院與院外合作機構發佈12個展覽與站臺成果,邀請你彈指之間穿梭時空,感受數位博物館的豐富奧妙!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表示,AI不僅促進科學研發,更改變文化典藏的詮釋方式。「聲覓」系統的推出,正是具體展現科技與人文的結合。今年開放博物館以「聲音」主題結合AI應用,改變過去理解與組織藏品的方式,也集結院內外機構、多個領域推出精彩展覽,進一步深化博物館從「展示物件」走向「展演知識」的發展趨勢。

 

AI聽懂2萬筆聲音藏品,「聲覓」導覽探索多元主題

開放博物館秉持典藏、展示、開放的理念,自2018年底上線以來,已累計收錄逾115萬件來自全球機構、藏家分享的圖像與各式多媒體檔案。其中聲音資料由於較難直觀辨識與分類,不僅增加數位檔案整理工作的挑戰,也影響公眾近用的便利性。為此今年開放博物館導入AI技術,將2萬餘筆聲音藏品進行主題分析,並搭配直覺式探索方式推出「聲覓」導覽,提升典藏資料在教育、研究與應用上的能見度與搜尋效率。使用者可透過導覽介面一鍵聆聽關於廟會、愛情、鄧雨賢、鯨豚、兒童、客家山歌等精選主題內容,讓這些聲藏不露的聲音藏品得以重新「發聲」。 

 

跨越學科與時空界限,8檔展覽匯聚中研院學術能量

今年數位文化中心與本院學術單位合作,於開放博物館攜手推出8個數位展覽,包含植物生態、宇宙天文、中國古代文明、臺灣在地文化等各式主題,涵蓋生命科學、數理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領域,部分展覽更配合「尋聲覓音」活動主題加入聲音導覽,展現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實力與跨域整合能量。

 

從腳下的苔蘚到天際的星塵,自然與宇宙的探索旅程由此展開。臺灣生命大百科網站以《森林的絨毯:苔蘚與地衣的秘密世界》為題,邀請觀眾俯身走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滿地綠意,認識這些微小植物與它們作為環境指標的重要角色。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李景輝特聘研究員及其團隊則策畫《恆星寶寶與他灑滿有機分子的塵埃漢堡》,根據恆星吸積盤的最新觀測成果,引領觀眾探索從宇宙塵埃到生命誕生的驚奇旅程。

 

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兩項展覽打開古文明知識之門。《川西地區史前文明探尋》介紹成都平原與鄰近山區的考古文化,並呈現林圭偵副研究員結合傳統考古與科技分析,重建川西地區古代複雜社會的研究成果。由歷史文物陳列館策畫的《商代青銅器學院》,邀請虛擬角色「商王后妲己」擔任線上講師,生動講解青銅器在商代社會中的文化意涵,並帶領觀眾認識各類器物的造型與實際用途。

 

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將《南方.島嶼.人文》實體展轉譯為線上版本,並配合各區敘事主題,融入相應的環境音,搭配互動展示與短片,勾勒臺灣昔日風俗景勝與人文盛況。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推出的《臺灣與冷戰:檔案特展》,則以珍貴館藏圖像為基礎,提供理解當前臺海與國際局勢的歷史視角。

 

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運用開放博物館多元展示模組,將兩項常設展數位化:《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更新展區,導入策展人語音導覽,營造沉浸式觀展體驗;《臺灣漢人民間信仰》則透過圖像標註功能,呈現道壇與道士人偶等民間信仰場景,深化對傳統宗教文化的理解。

 

數位文化中心攜手博物館所,推動開放資源近用與知識連結

除本院學術單位外,數位文化中心亦與院外館所長期合作,拓展數位展示的廣度與深度。今年上線的「國立臺灣博物館自然影像典藏網」首度釋出近400幅開放授權影像,細膩呈現植物花粉微觀結構,揭示放大尺度下的自然世界之美。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則持續公開約2,000筆臺灣省新聞處電影製片廠所攝製的新聞片,與臺灣新電影運動40週年的珍貴訪談影片。以上兩站臺素材多以公眾授權釋出,供社會大眾自由下載、商業使用與改作──惟需標示出處──促進影像資源的公開近用與創新應用。

 

由農業部轄下花蓮區、臺東區、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與農業試驗所共同建置的「原住民部落傳統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典藏網」,透過保存不同部落的農耕傳統與飲食習俗,呈現原鄉深厚的智慧與文化多樣性。孔子要是會開跑車,他會選什麼顏色?數位展覽《轉角遇見孔子》由臺北市立陽明教養院攜手臺北孔廟共同策畫,展現陽明教養院美術社學員的創作成果。透過幽默與創意,顛覆你對孔子與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刻版印象,從嶄新視角認識這位「至聖先師」。

 

數位轉型成主流,科技應用開拓博物館未來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以「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為主題。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表示,博物館數位轉型已成趨勢,今年透過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合作,可見許多館所積極運用開放博物館策畫線上展,讓受限於時間與空間的展覽得以重現。此外,也廣泛應用平臺提供的各式展示模組,強化展覽的互動性與趣味性。未來開放博物館將持續探索AI等新興技術應用於數位服務的可能性,成為連結知識、社會與創意的平臺。

 

開放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尋聲覓音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參與單位: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生命大百科、國立臺灣博物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臺北市立陽明教養院、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 LINE

回近期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