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房翠瑩
攝影/王祥安
本中心資訊總監王祥安向與會學者介紹「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此平台預計於今年10月開放各界使用。(照片提供/廖泫銘)本中心執行秘書陳淑君公開以鏈結開放資料(LOD)與國際圖像互操作架構(IIIF)在數位人文學運用之研發成果。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錚雲(左)於分組會議中展示「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說明漢籍的建置流程。劉錚雲與研討會主辦人包弼德、德龍共同主持「未來何去何從」專題討論。來自美國、歐洲、日本、中國、香港、臺灣等逾百位文史學家、圖書館學家、數位內容專家及資料庫工作者,互相切磋與交流。參訪上海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科技中心時,陳淑君(右)專心聆聽高光譜圖像系統操作規程的介紹。
由美國哈佛大學主催的「中國歷史研究的網絡基礎設施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yberinfrastructure for Historical China Studies),已於2018年3月14日至16日在中國上海盛大舉辦。本中心於大會中,向全球上百位專家學者展示新開發的「數位人文研究平台」,並公開鏈結開放資料(LOD)與國際圖像互操作架構(IIIF)應用於數位人文學之研發成果。
隨著數位人文學的興起與蓬勃發展,各種數位工具對現代學術研究的作用日益重要。以資料庫與研究平台的建置而言,目前國際發展的趨勢,已從純粹提供文本內容查詢的傳統資料庫,進化至結合電腦運算、資料視覺化等研究分析功能的數位平台,CText、CBETA等皆屬此類,本中心亦不自外於此國際潮流。
「數位人文研究平台」為本中心耗時近2年所研發的雲端平台。相較其他漢學研究平台,其最大的特點為兼具資料開放存取與多人協同研究機制。本中心資訊總監王祥安於「工具與平台」環節中,向與會學者介紹及展示了此平台。他指出,此平台不僅提供研究者上傳文本與權威詞,更可結合平台內部與外部的其他開放資料,運用文本自動標記、詞頻統計、相似內容比對、關聯分析、時空整合呈現、資料視覺化等工具,進行文本資料探勘,以發現新的知識脈絡。
藉由開放性線上協同研究,打造國際級的學術社群網絡,是「數位人文研究平台」的主要目標。這亦符合國際漢學界建立得以「互通」的網絡基礎設施之未來走向。
這是本中心首次對外公開展示「數位人文研究平台」,在場人士紛紛表示期待。此平台目前尚處於中研院內部測試階段,預計將於今年10月正式開放外界使用。
「中國歷史研究的網絡基礎設施國際研討會」於今年首度舉辦。主辦人哈佛大學副教務長、國際知名漢學家包弼德(Peter K. Bol)認為,有必要訂立一些可持續發展的機制來支持現有及未來的數位系統,故邀集來自美國、歐洲、日本、中國、香港、臺灣等逾70個單位的文史學家、圖書館學家、數位內容專家及資料庫工作者,共同探討如何加強數位平台的可擴展性、各獨立數位系統之間的相互操作性,以及過程中可能必須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此研討會共安排142場漢學相關研究發表,包括54場分組會議、1場座談會及4場專題討論。其中,本中心執行秘書暨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淑君擔任「標準所扮演的角色」專題討論的引言人,並以「圖像材料的語意網與互通標準」為題,公開以鏈結開放資料(Linked Open Data, LOD)與國際圖像互操作架構(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IIIF)在數位人文學運用之研發成果。
建立「互通」的網絡基礎設施為國際漢學界的目標,「標準」就是達致此目標的必要配備。LOD是目前國際通用的語意資料格式鏈結標準;IIIF則為圖像的通用標準,可與採用相同標準的系統進行圖像與圖像註記的資料交換。本中心自5年前即開始積極將臺灣數位典藏資料轉置為LOD,現已完成生物、多媒體、藝術、宗教及人類學等主題的8個資料集轉置。
陳淑君在會中以佛教石窟為例,說明以國際文獻工作委員會概念參考模型(CIDOC CRM)建立佛教藝術的脈絡性架構,使具有相同特性的不同作品互相鏈結之做法。SPARQL語意檢索則提供了比傳統資料庫更進階及彈性之檢索功能,如「文殊維摩」主題圖像在空間內的分佈位置,研究者得以比較其在空間內的位置特性。
IIIF方面,她指出,目前本中心已開發出符合IIIF互通規範的瀏覽器(viewer),具有高解析度的放大圖像功能,讓圖像材料可以更清楚呈現,研究者亦可在圖像上進行註記與比較。此外,同一作品的不同角度影像可被集合與統整起來,並提供此集合內圖像的呈現順序。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亦可從語意檢索(SPARQL)結果中,選擇兩個作品進行圖像上的細節比較。透過圖像的統一資源識別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URI),研究者間更可互相交換符合IIIF標準的圖像材料。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錚雲亦擔任「新視角下的文本與圖像庫」專題討論的引言人,並於大會展示了「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人名權威資料庫」。
除了參與「中國歷史研究的網絡基礎設施國際研討會」,本中心一行人也參訪了上海博物館的文物修復保護中心及資訊部、上海圖書館系統網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