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房翠瑩
攝影/房翠瑩、侯名晏、開拓動漫
「非典型專家博覽會」擺滿各式主題的自製本子。學員們發揮創意,把攤位佈置得豐富多樣。民眾爭相閱覽學員們的作品。沒有華麗的佈置,卻也人聲鼎沸。《大腸、香蕉、太陽餅:一本關於太陽花學運的片面剪報》《來場獨立搖滾吧!—獨立音樂新手入門指南》《臺北機廠》《京崑行當—臺灣京崑入門》《飛馳大腦(日治時期&&臺灣作家);》歸納出臺灣日治小說角色戀愛屬性「CP」關係。《燈札—戰國西漢古燈資料同人本》Iru以自身牙齒矯正經驗整理出《牙套543》。以外婆家的老照片入畫。《蛋蛋獸研究筆記》將水煮蛋、溏心蛋、紅蛋等14種蛋料理擬人化。漫畫《按巡異說》凶獸篇、瘟王篇漢字動畫【漢娜的符號學】學員如茵、嫚鈴及思婷將樂生療養院的故事寫成劇本《驚蟄》。本中心亦推出《進士命名事典》、《隆慶軍火器械料價》。《CCC創作集》編輯賴國峰在「文化資產轉譯工作坊」中,說明如何從問題意識蒐集與組織資料。日本Comic Market企劃・公關室室長里見直紀(左)分享「評論・情報系同人誌」在日本的發展源流與現況。學員們把握機會,翻閱里見直紀帶來的日本「評論・情報系同人誌」,並向其請益。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助理教授陳秉訓(右),講授創作中可能遭遇的法律問題。「故事」網站人氣作家神奇海獅分享如何把歷史資料轉化為「有趣」故事。臺灣吧TAIWAN BAR營運長蕭宇辰在會上解讀新媒體趨勢,並分享跨領域製作經驗。電視劇《回家》、《一把青》編劇黃世鳴從自身經驗出發,說明如何在嚴謹考據中提煉出創意表達。
2月10日,微雨,臺灣同人聖地臺大體育館卻熱鬧沸騰,「Fancy Frontier開拓動漫祭」逾2,300個攤位及隨處可見的各式Cosplay人物引爆全場。走上二樓,不大的教室,近40個攤位前擺滿各式主題的書籍、自製本子、小卡、貼紙等,大多貼著手寫標價,電腦螢幕則各自播映著初登場的動畫。沒有華麗的佈置,沒有大手的美圖,人潮卻也絡繹不絕,人聲同樣鼎沸。
這是「非典型專家博覽會」,全臺第一場以「資料」為主題的同人活動,亦為本中心所主辦「文化資產轉譯工作坊」的成果展。
工作坊開啟資料轉譯大門
在一個故事成為作品問世之前,背後的資料收集、田野記錄、彙整與消化歷程,常常才是最困難的部份、也往往決定了作品的成敗與高度。為了培育具備資料轉譯能力的數位策展與創作輔助人才,本中心特於2017年末與文化部、開拓動漫合辦「文化資產轉譯工作坊」,吸引34組來自出版、動畫等業界學員,投入資料的世界,學習如何把資料轉化為創作素材,以及閱聽眾得以消化的內容。
此工作坊邀請6位相關領域達人,從各自專業經驗出發,將主題發想、數位資源擷取,到資料解讀、整理與運用,再到如何有效掌握新媒體與趨勢,一網打盡。如本中心《CCC創作集》編輯賴國峰即以「數位資源與問題意識」為題,說明如何從問題意識蒐集與組織資料。除了大方公開蒐羅多年的國內外各大典藏機構清單、歷史圖像網路資源等,他還以《女性芳華》、《蘭人異聞錄》等漫畫製作經驗,實例述說史實與創作改編之間的尺度拿捏。「創作不能完全被史料箝制,資料的作用是提供創作者更多細節,讓他可以有更多想像。……關於歷史人物的再現,要以資料來支撐你的詮釋。」
「故事」網站人氣作家神奇海獅則傳授把歷史資料轉化為「有趣」故事的必備任務——設定目標受眾,從歷史事件始末中找出適合擔綱演出的正反派「角色」,安排具懸念性及衝突感的「情節」,最後營造能帶入讀者情緒的「畫面」。電視劇《回家》、《一把青》編劇黃世鳴亦從歷史轉譯商業產品的實務經驗,說明自己如何在嚴謹考據中進一步提煉出創意表達。臺灣吧TAIWAN BAR營運長蕭宇辰解讀新媒體趨勢,分享自己的跨領域製作經驗。
有別於「創作」,資料性同人更像是對某種經驗的分享與感想,或是對特定主題╱議題資料的專注、偏好與執念,透過有系統的整理或評論,以同人誌方式進行交流。「評論・情報系同人誌」近年來在日本蔚為流行,全球最大型的同人誌即賣會——日本Comic Market企劃・公關室室長里見直紀遠道而來,分享資料性同人誌在日本的發展源流與現況,以及其對該國動漫內容產業的影響。他表示,資料性同人誌的出版門檻不高,只要對特定領域有專攻即能自行出書,因此主題廣泛,且千奇百怪,常出人意料之外。「譬如,有人探討『如何更有效率地充電』,熱賣了2,000本;其他還包括『吃便當的順序』、『政府該如何因應怪獸哥吉拉來襲?』等……」
經課程熏陶、與主辦單位來回討論,學員們終在2個月後的「非典型專家博覽會」中端出成品,以同人誌╱獨立出版或影音、動畫、網站、立體模型等不同的媒介形式,呈現各種「資料」的有趣面相。
非典型專家展示非典型內容
有資料整理性質為主的《臺語的文字發展史簡介》、《販鑑—2017臺灣同人販售會年鑑》、《臺北機廠》、《好女僕,不萌嗎?全年齡向女僕資料集》、《大腸、香蕉、太陽餅:一本關於太陽花學運的片面剪報》;有歸納出臺灣日治小說角色戀愛屬性「CP」關係的詼諧小書《飛馳大腦(日治時期&&臺灣作家);》。有搭配插畫的《燈札—戰國西漢古燈資料同人本》、《圖文筆記之甜點篇》、《牙套543》、《城市研究生的橋下派對》,亦有進一步將資料主角擬人化的《蛋蛋獸研究筆記》、《臺北市的橋》,以及化為漫畫故事的《鯨生鯨落》、《按巡異說》、臺灣神明二創《燈明夜啟》。還有寫成小說的《冥神咖啡》、敘述樂生療養院故事的劇本《驚蟄》,以及漢字動畫製作【漢娜的符號學】。題材多元,呈現形式多樣,盡顯創意。
直逼商業水準的《歲時年菜》,出自客家人陳怡君及曾前往印尼拍攝紀錄片的陳含瑜之手。《歲時年菜》從二人的經驗出發,挖掘臺灣年菜背後的故事(如客家菜、視覺華麗的阿舍菜系等),並延伸至在臺已消失但仍保留於東南亞的年菜。
陳含瑜表示,如今消費主義盛行,過年流行預購年菜,有感於小時候的年節氣氛及習俗逐漸流失,我們與節氣、與這塊土地的關係彷彿也不再那麼深刻,故想藉由此書,抓住「某種逐漸消失,但心裡其實想要它被留下的東西」。
她們瀏覽了工作坊所提及的所有臺灣相關之資料庫,爬梳文獻。「像《淡水廳志》、《安平志》就有記載以前的人怎麼過年,他們寫的節氣,氣氛就是特別好,我們都把它整理到書中。」
二人合力整理資料,陳怡君(左)繪圖,陳含瑜排版編輯,打造出直逼商業水準的《歲時年菜》。《歲時年菜》挖掘臺灣年菜背後的故事。
如入資料新寶庫
「漢娜的符號學」所播映的原創漢字動畫,亦是會場上一道亮眼風景。只見「漢字模特兒」漢娜在動畫中運用各種姿態(pose)和道具,親身示範與解說一組組漢字的形成概念與演變過程。製作者Chingyu Yang在2015年即完成第一支漢字動畫【漢娜的符號學—人的姿態】,目前正進行「不只是方塊」與「腳印」系列。
畢業於英國金斯頓大學插畫動畫系的她坦言,過程中最困難的並非製作動畫,而是消化漢字資料。「簡單一點的漢字,學者專家往往都有志一同,說這(個圖形)就是『一個人』;若是複雜的字,就可能有人認為那個方塊不是『嘴巴』,而是其他涵義,所以常會很困擾,覺得那我到底要聽誰的好?」
Chingyu Yang笑說,參加「文化資產轉譯工作坊」最大的收穫,是學會比較系統性地搜尋學術論文。「我不是中文系出身,這對我真的幫助滿大的,就好像進入了一個新的寶庫。」
注入自我風格,化為「有趣」故事
《燈明夜啟》則走神明漫畫化及擬「人」化路線。熱衷於同人創作的SXTbit根據歷史記載及民間傳說,賦予灶神、關聖帝君關羽及其配祀關平太子、呂洞賓現代形象(分別為肉感網美「大羊」、擁有老兵靈魂的「二哥」、與時代接軌的常識神「阿平」、傳說什麼病都能治的小醫院「呂醫生」),並透過短篇漫畫,讓這些神明與讀者進行日常互動。「像灶神大羊會教肉肉女生如何穿搭、進行吃播等,都很貼近時事。……而關平的『神二代』角色,也能與現今年輕人的境遇產生某種連結。」
SXTbit表示,除了如何蒐集資料、如何面對資料,神奇海獅的一席話,給予她莫大啟發。「他說,正史何需由我們來講?我們要告訴民眾的是那些有趣的,不見得非要一五一十轉述史實,可以像說書人一樣,在史料上添色。那些被引起好奇心的讀者,自然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挖掘相關史實。」
因此,她才萌生為神明賦予凡人性格的念頭,以期能引起讀者共鳴。《燈明夜啟》於是在短短2個月內產生,角色設定集雖訂價新臺幣250元,卻能在2日內售出10本。
《燈明夜啟》賦予神明現代形象,過著凡人生活。灶神一改灶王爺的男性形象,化身肉感網美大羊。(圖片提供/SXTbit)關聖帝君關羽化身為擁有老兵靈魂的二哥。(圖片提供/SXTbit)關平太子延續神二代角色,化身為阿平。(圖片提供/SXTbit)呂洞賓化身為神秘的小醫院醫生。(圖片提供/SXTbit)
《鯨生鯨落》是「非典型專家博覽會」中較為少見的生態主題圖文書,藉由一位老人終其一生追隨童年玩伴鯨魚的故事,講述鯨魚從生到死的生命旅程,也帶出其在整個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負責繪圖的玉子及文字撰寫者山海精就讀於環境教育所,皆異口同聲指出,蒐集資料並非難事,工作坊教會他們的,是組織資料,並從中找出故事線。
「一堂課一堂課下來,我們也慢慢發現哪些資料可以怎麼使用。」鯨落,是指鲸鱼在深海死去後缓慢沉入海底的過程,其屍體將提供許多生物食物與養分,形成一套獨特的生態系統。玉子和山海精以海洋生物大吃「辦桌」的概念,呈現鯨魚對海洋的最後溫柔。
玉子和山海精以海洋生物大吃「辦桌」,帶出「鯨落」對海洋生態的意義。《鯨生鯨落》一開始以古鯨(上)為主角,後才修正為死後會掉落於深海的原始鯨魚(下)。
「其實,我們一開始是畫有腳的古鯨,後來發現古鯨是在淺水生活,死後並不會沉到深海,才再搜尋能形成鯨落的原始鯨魚。」在資料引用上,合理性是一個考量。避免落入抄襲亦是。
智慧財產權,是現今創作者及資料轉譯者共同面對的議題。此工作坊亦特邀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助理教授陳秉訓,以「創作裡的智慧財產權」為題,讓學員了解智慧財產權、商標、專利、公平交易,以及創作中可能遭遇的法律問題。
多位學員對此表示受益良多。玉子和山海精目前的心得是,找到自己的切入點,加上自己的風格及詮釋,使文獻資料變成自己專屬的產品。《歲時年菜》繪者陳怡君則從中領悟到,不同領域的授權狀況不一,如演唱會有演唱會的規則,圖像有圖像的規則。「日本的相關規範聽起來似乎已很成熟,臺灣可能很難直接照本宣科,得先從啟發意識做起,再進行討論及規範。」
是起步,亦是延續
隨著「非典型專家博覽會」於2月11日圓滿落幕,「文化資產轉譯工作坊」目前暫告一段落。做為臺灣第一場資料性同人的培訓課程,不僅深獲「市場」肯定,報名秒殺,學員還紛紛呼籲續辦,顯示臺灣文化創意領域有此需求。
打造出《歲時年菜》的陳含瑜就認為,小眾知識的爬梳整理在日本非常盛行,但臺灣尚未形成此風氣。一旦從事資料整理和整合的人越來越多,不僅能引發人們對各種小眾知識的興趣,亦能成為創作者進行多元創作的垂手可得資材,從而促進臺灣文創發展。
其夥伴陳怡君接著表示,想要找出臺灣符號,可能仍得先從資料做起。「一定要從資料開始,一層一層爬梳,才會慢慢長出我們的符號。」
臺灣文創產業仍有長遠的路要走,就資料轉譯領域而言,「文化資產轉譯工作坊」僅是個起步。本中心希望聯同政府及業界力量,讓越來越多人走在這條路上。
期許資料轉譯在臺遍地花開的一日,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