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房翠瑩
攝影/房翠瑩、林玉雯、賴萱珮
本中心同仁協助民眾進行「異人茶跡」AR體驗。茶箱繪畫環節讓不少民眾印象深刻。150年前的洋行主人陶德現身述說臺灣烏龍茶行銷世界的歷程。新竹香山高中歷史教師簡塔莉與喜愛的漫畫歷史人物歡欣合影。民眾耐心排隊等候中,人潮絡繹不絕。一批批學生於「覔臺北」展區觀賞消逝歷史建築的浮空投影。圖為臺北城西門。小孩站上椅子細看東本願寺的浮空投影。民眾積極了解本中心出版品。
10月28日為本院一年一度的「院區開放日」,以逾300場人文演講、科普活動貼近臺灣社會。本中心亦於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地下一樓,強打「異人茶跡」AR展區,並浮空投影重現臺北消逝歷史建築,吸引約2,500位民眾湧入,展開一段漫畫結合數位科技的迷幻之旅!
點一點AR手機螢幕,清末時期的洋行主人陶德即現身導覽臺灣茶世界。「這是個很新奇的體驗,我們很難想像可能前方就有一個虛擬的人物,現在變成真的有個虛擬人物在那邊,與我們互動。」
對於以Google Tango擴增實境(AR)技術打造的「異人茶跡」展區,從事地震工程的林世榮大讚新奇。任職會計事務所的黃瓊瓔也深有同感,且特別著迷於現實與AR相互映照的奇幻畫面。「印象最深刻的是畫茶箱環節,我還特地把機器移開……一模一樣的箱子,從AR手機就看到有一個人在畫圖,很有趣。」
本次「異人茶跡」AR體驗是8月「漫筆虛實 CCC創作集數位體驗展」相關展區之精華版,「劇情」從5分鐘濃縮至2分鐘,雖有名額限制,仍吸引逾500位民眾大排長龍。新竹香山高中歷史教師簡塔莉此前參觀「漫筆虛實」特展,卻沒能進行AR體驗,此番得償所願,直呼運氣好。
她表示,歷史人物突然冒出來,以聊天的方式近距離介紹臺灣烏龍茶的發展史,極富親切感,讓體驗者「感覺真的認識陶德一樣」。這是年輕人喜歡的呈現方式,讓歷史的敘述不至於太古板。
她希望此種文化內容結合科技的敘事方式未來能發展至教學上,惟目前礙於現實,無法負擔昂貴設備及龐大佈景,只能從中擷取靈感,指導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認識這段歷史。
「覔臺北」,是本中心當日主打的另一新媒體數位體驗。暗黑場地內,根據史料考據還原的臺北城西門、東本願寺、淡水戲院、鐵道旅館及第三代臺北車站5棟已消逝歷史建築,以浮空投影技術,輪番映照於空中,進行360度旋轉,讓民眾從不同角度觀察,引來驚歎聲連連。
任職於國立臺灣圖書館的楊鎮宇認為,隨著時代進步,展覽內容展示方式已迴異於以往,「覔臺北」已經很不錯,但較傾向展示性質,互動性有待提升。「我想要看(建築)細部,或我想要看哪個角度,如果我們自己能操作的話,會更好。」
體驗完「覔臺北」後,簡塔莉為臺北漂亮建築的消失深感惋惜。她表示,若把此些歷史建築與現代地景結合,將呈現一種古今交錯的衝擊,視覺效果及展覽意義更強烈。
「另外,數位文化中心的出版品及活動似乎以臺北為主,其實新竹、臺南也是老城,可以往這些地區發展,臺東史前文化也可以拿來玩一下。」如此心聲,本中心三不五時就能聽到,也放在心上,目前正積極規劃籌備中。
除了讓外界了解年度重點成果,於本中心而言,與民眾進行意見交流並獲得反饋,更是院區開放日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