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http://ipicbox.tw/picfiles/image/00/0e/fb/9b_7P5E5GXWLL7V_source.jpg

【演講報導】物聯網與智慧城市——許銘文的數位建築物語

發佈日期:2017/06/12
發佈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報導/葉恩慈、房翠瑩  

攝影/林慧菁

 

「豪宅時代將宣告結束,因為智慧化,得以讓居住者開啟另一個虛擬空間。」

 

物聯網的蓬勃發展,為世界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人類正經歷著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模式。5月26日午後,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顧問許銘文在「從物聯網視角—透視未來建築與生活發展」演講中,暢談物聯網時代虛實整合趨勢下,數位建築與智慧城市的展現。

 

回顧過往建築面貌,20世紀工業時代的建築多以玻璃或鋼鐵建成,雖強調普世價值,反映了民主社會的平等性,惟線條較為平直,巴黎艾菲爾鐵塔即為經典範例。1950年代開始建設的雪梨歌劇院,原設計的奔放式拋物線屋頂極具開創性,但當時技術不足以使其成真,後來利用電腦模擬幾千個小時,才找到最適合的半球體構造蓋法,前後費時17年才完成。至1990年代,強調曲線、不按規則設計的解構主義風格代表建築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僅費時4年即完工。「這是因為到了數位時代,網路已成建築設計的一環。」

 

虛實空間整合打造數位建築

物聯網造成人類史上首次空間概念的演變,即把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並存。登入網路,就是進入虛擬空間,每個人可用各種化身於此空間進行交換。從實體到虛擬,促進了在地與全球的鏈結,現代人在家就能上班,無需出門就能做全球生意,與世界往來。於建築設計而言,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界線亦逐漸消失,一步步邁向整合。

 

「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就是在虛擬空間模擬真實的工程行為,要解放建築形體,把建築從直線變成曲線、流線甚至藝術性,此模型的使用非常重要。」許銘文強調,數位建築的打造,建築資訊模型、雲端運算、大數據缺一不可。藉由此三者所提供的參數,才能建模。物聯網對於邁進建築產業4.0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建築產業4.0內涵

 

走過機械化、自動化、資訊化發展階段,「建築產業4.0」強調智慧化,現代建築需具備自我修正的功能。他指出,建築物不再只有實體的空間,因為已開始利用虛擬空間,把資訊轉換成人的嗅覺、視覺、觸覺等,做各種感應。能自動感應火災的智慧防火系統,即為一例。「在數位與實體設計趨向整合下,建築已成為人與電腦互動的介面,人的能力從實體延伸到虛擬世界,虛實整合成為未來生活的一部份。」

 

智慧城市以技術控制實體

現代智慧建築整合軟硬體服務與行動、雲端科技,提供虛實整合的智慧居住空間。當一座城市傾向運用資訊科技處理所有新舊問題及運營,包括基礎建設數位升級,以求達至永續環境、智慧生活及網路社會的理想,即意味著朝智慧城市邁進。

 

智慧城市,是繼19世紀拿破崙三世所發動的「巴黎改造工程」後,人類史上第二次「以技術來控制實體」的運動。許銘文認為,智慧交通是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舉例而言,韓國地鐵站內的查詢系統,設置多種語文版本,讓外國遊客在彈指間即可有效獲取資訊。新竹的智慧路燈除了照明功能,亦可偵測風速、雨量、細懸浮微粒(PM2.5),甚至還能充作電話基地台。

 

然而,誠如工業研究院電腦與通訊研究所前副所長吳作樂所言,「人類文明在科技鉅變時將建立一些新的價值,也同時失去一些傳統價值」,智慧城市同時也將造成社會型態的轉變。非正式僱傭勞力的增加、啃老族的高齡化、單身族的比例擴大,是現況,亦是趨勢。

 

在此情形下,建築模式又將產生何種變化?「單身漢多了,房子就不用太大。」許銘文以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的觀點說明,單身人士多具不安定感,喜歡遊蕩,對於住宅,只要能滿足其對旅行(與空間的對話)及性(與人的對話)的需求即可,因此簡單的單身公寓足矣。至於已婚家庭,亦不需要大房子,傾向於以玄關作為區分家人與客人的地界。他歸納,因為智慧化發展,居住者在家中能自行開啟另外一個虛擬空間,悠遊於廣大世界,故住宅實質大小已無法限制人類意識的自由,豪宅時代將逐漸告終。

 

因著物聯網,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得以互換、整合,建築與都市已被重新定義。人類於此波智慧化發展浪潮下,終將被捲往不一樣的生活面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林富士與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顧問許銘文(右一)、經理陳文洲(左一)合影。

 

 

回近期消息

 

Facebook RSS
加入粉絲團



 

訂閱RSS 訂閱RSS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