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pw/AP1GczPlpmwTD0_JISOlBMsxsX1P9A0cgYssXO2QF5kIrgQAhne4vazw0BqnjgYA561P-kXAsSAWVqaxgXfZkGKWkxoNYwAQCeuOyqGYR1oCUyZnLKVtiUI05SMQ2GDtwHPwbPrlOHCEugPqtxG-5Vq6DEBx=w1200-h628-s-no-gm?authuser=2

【活動公告】豐收在秋季:115年度「數位人文研究計畫」數位成果展

發佈日期:2025/10/09
發佈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 LINE

 

 

在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傳統人文學正透過創新的數位技術,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深度。為了展現過去一年來數位人文研究的豐碩成果,「數位人文研究計畫」於開放博物館推出了20個線上成果展覽,涵蓋考古、歷史、民族學、生物學、地理學等多個領域,呈現跨領域整合的研究新風貌。


這些展覽不僅展示了數位人文研究的最新進展,更透過數位化技術讓珍貴的文化資產與科學知識更廣泛地傳播與保存。從遠古時代的考古發現到近代的農業經濟檔案,從古代天文觀測到生物多樣性標本,每一個展覽都顯露了研究者探求真理的熱情與決心。



科技人文的串聯結合

在歷史文化領域,「尋跡:考古行旅」考究宜蘭從新石器時代到金屬器時代等不同階段的文化內涵。「古人的游藝實錄」則深入古籍挖掘古代人們的休閒娛樂活動,展現古人豐富的精神生活面貌。「同『日』而語——古籍中的日食紀錄」研究團隊透過整理「漢籍全文資料庫」文獻中的日食觀測記錄,探討古人對日食的認知,從政治迷信到科學理解的演進過程。「帝王的最後居所-明清皇陵初探」則以明清皇陵的位址、修建機構及守陵官兵為主軸,輔以歷史人名、地名、職官等權威檔與資料庫的運用,讓觀眾得以一窺皇室陵寢的神秘面紗。

 

雅遊漫錄 七卷

雅遊漫錄 七卷409563.012。典藏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台灣(CC BY-NC-ND 3.0 TW)。


科技人文的串聯結合

地理資訊數位加值與地理人工智慧發展」介紹了發展GeoAI技術的歷程,如何運用模型快速擷取歷史地圖上的地圖圖徵、註記文字及線段等資訊。「深圖遠算:以自然語言進行知識庫的查詢、問答、導覽」則展現了運用大語言模型與精準查詢典藏資料為使用者建立互動式導覽的創意,藉由AI虛擬導覽員與多項技術,為資料庫的應用增添問與答的沉浸感。


在農業史研究方面,「農為邦本:民國農業經濟加值計畫」以1940至1949年間的數位化史料為核心,呈現農事司與農經司的原始文書、統計表單與圖表資料,藉由農業檔案中各種資料的標記與整理,分析民國時期的農業發展軌跡,聚焦農業政策與行政實作,拓展農業經濟史研究的新視野。「台灣茶區GIS建置與社會文化研究」則結合地理資訊系統,介紹高山茶興起對環境與農業的影響,以及近年台灣茶產業的發展趨勢。

 


生物多樣性的科普

生物科學領域的數位化成果同樣令人驚艷。「植物標本館中的隱藏歷史」揭示植物學探索的歷史與早期科學探險的故事。「鄭明修•潛行者的海海人生」則以海洋生物學家的人生作為軸線,透過主題,帶領觀眾深入認識臺灣週圍海域的生態議題與保育行動。


臺灣生物誌」在展覽中解釋了生物誌的定義與傳統生物誌的挑戰,說明如何結合TaiCOL、TaiBIF、TaiEOL三大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資源,建立生物誌出版新模式。而「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的珍貴動產—模式標本」則介紹模式標本的定義、類型及其在生物分類學中的重要性,並以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典藏的珍貴模式標本為例,讓大家一同見證承載著臺灣自然史的第一手證據。

 

知識傳播的創新呈現

數位科技如何造就新世代的出版與閱讀?「數位出版與數位閱讀:中古文學與文化資料庫的整合與運用」計畫善用數位閱讀體現多元媒介的有機性,提升使用者探索與知識生成的潛力。展覽內容中,具體呈現建置子站「劉裕西征地圖」主題展覽的規劃,透過多元媒介重構魏晉南北朝的戰爭話語語境,運用數位方法重現劉裕西征事件中的神聖地景與戰爭地景,並透過GIS工具與知識庫標註,提供互動式閱讀體驗。「民族誌2.0持續加值」展現了現代民族誌研究如何運用數位技術,更立體地呈現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色,持續加值數位內容,並推動與部落社群的共作。為文化保存與傳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另外還有以臺陽展為主題,連結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獨家典藏的1938至1944年《臺灣新民報》與《臺灣新聞》,於「文藝日常:舊時報紙典藏中的臺陽記憶」特展策劃了三個單元。首先介紹「臺陽美術協會」的創辦歷程,接著呈現《臺灣新民報》與《臺灣新聞》中臺陽展的相關報導,最後則精選館藏的戰後展件,補充臺陽展復展後的週年脈絡,說明臺陽展在戰後恢復辦展的情況。透過歷史報紙的數位化典藏,重現台灣社會的文藝生活面貌,讓民眾得以重溫那個時代的獨特藝術氛圍。

 

宗教與民俗文化的深度探索

在宗教文化研究方面,「符應東西:中國宗教符圖研究的異國緣起」回顧百年間的符圖研究史,並特別蒐錄了西來庵起事用的「避刀傷槍彈符」,解析各國學者從哪一種觀點、方式來加以蒐集與分析宗教符圖。「靈與形:動物信仰與崇拜」以北部地區的動物崇拜為主題,透過調查與研究,探討臺灣的動物信仰與相關傳說故事。

 

符應東西展覽畫面

 


推吉論凶」展覽則透過甲骨文研究,介紹殷商時期以龜甲和獸骨占卜的材料與過程,以及甲骨卜兆作為判斷吉凶的依據。探討學術界對於卜兆與吉凶關係的未定論,並展示AI工具在甲骨圖像辨識上的應用成果。

 

開創數位人文新紀元

這20個線上特展不只是學術研究成果的展示,更是數位人文研究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展現了人文學科與數位科技結合的無限可能,為傳統學術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透過這些展覽,觀眾能夠欣賞到豐富多元的研究成果,同時也能親身體驗數位科技為知識傳播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數位人文研究發展,期待透過更多創新的數位工具與技術,讓珍貴的人文知識得以更好地保存、傳播與發揚,為建構更豐富的知識社會貢獻力量。

 

 數位成果展


114年度「數位人文研究計畫」數位成果展全清單

 


回顧歷年成果展

113年度「數位人文研究計畫」數位成果展
112
年度「數位人文研究計畫」數位成果展

111年度「數位人文研究計畫」數位成果展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 LINE

回近期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