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https://ipicbox.tw/picfiles/image/00/0f/43/14_7POSJTO01OHB_source.jpg

【新聞稿】首度大規模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 中研院與農委會共展五年成果

發佈日期:2022/10/19
發佈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與會人士合影。前排左起為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齊殷、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謝國雄、農委會農糧署主秘陳啓榮、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王玉真、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中研院臺史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許雪姬、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兼本中心執行秘書陳淑君、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李貞德、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顧雅文;後排左起為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王鴻泰、農委會輔導處技正廖麗蘭、農委會漁業署科長陳慶儒、農委會農糧署副組長劉建村、農委會企劃處技正楊槐駒、計畫總主持人王明珂院士、中研院資訊所研究員兼本中心副召集人王新民、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本中心召集人陳熙遠、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助技師王祥安、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曾品滄。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左起)、「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計畫總主持人王明珂院士、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王玉真,與分項計畫三「農村調查資料數位化整合與呈現計畫」主持人兼本中心執行秘書陳淑君、分項計畫三共同主持人兼本中心召集人陳熙遠合影。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王玉真(左二起)與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計畫總主持人王明珂院士、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許雪姬、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李貞德、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國雄(左一)合影。計畫總主持人王明珂院士(右)致贈研究成果《臺灣農村人類生態志.海豐村》予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王玉真。分項計畫三主持人陳淑君代表本中心,向與會嘉賓演示「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檢索系統」、「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的主要功能與亮點內容。分項計畫三成員沈漢聰向參觀民眾介紹「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檢索系統」。分項計畫三成員陳欣嵐向民眾導覽「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本中心技術長、分項計畫三共同主持人王祥安為「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檢索系統」的幕後推手,於10月20日舉辦的農村講座中說明如何因應田調需求及資料樣態,進行系統功能模組開發與資料庫應用。本中心數位博物館專案經理許正欣於講座中,介紹「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的特色,有助民眾述說自己的故事,並期許藉此促成知識生產的再循環。「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除了展示計畫成果,亦嘗試以群眾協作方式,募集農村相關藏品與策展。講座特邀參與建館的臺中市烏日區溪尾國小校長沈翠蓮(中)、資訊教師高志賢(左),與陳淑君對談,親述由口述歷史到數位策展的收穫與心聲。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許雪姬於講座中發言。

                                

為向國人展示現今臺灣農村風貌與計畫調查成果,歷時五年,由中央研究院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攜手合作的「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將於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舉辦為期四天的成果展。今(19)日上午舉行開幕式,以麥寮、斗南、鹿谷、霧臺與池上等地農村為案例,分享調查短片,同時由計畫總主持人王明珂院士致贈研究成果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席開幕式的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表示,儘管這三年執行計畫時,調查受到疫情影響,不少調查人員染疫,許多農村也因疫情改變了人際互動模式,或取消了長年來的祭典活動。但團隊仍勤勤勉勉,得到豐碩的成果,同時也培育了不少新生代的研究人才。他說,這些都是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未來農村再生或地方創生的重要資產。

 

感於大眾對臺灣農村缺乏整體性、系統性了解,民國107年時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邀集中研院相關研究所共商,提出為期五年的「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本計畫以環境、生計、社會、文化等四大人類生態面向為主軸,進行資料蒐集並搭配研究與實踐工作。在計畫總主持人本院王明珂院士帶領下,開始對臺灣農村整體人類生態進行系統性的調查記錄。

 

為了豐富研究的多元性與共作協力,執行團隊橫跨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數位文化中心,以及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等,過程中亦持續與農委會各單位協商及交換意見。在學術與現實考慮下,本計畫在全臺挑選50餘處、約100個村里,進行質化與量化的雙向資料蒐集,期望為過去和當代臺灣農村保留豐富記錄,以為研究、思考臺灣農村時代變遷、現況及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也為活化農村傳統技藝、文化資產提供一記憶庫房。本次成果展現場也展出臺灣各地、各種農漁產業的「臺灣農村人類生態志」,是這項計畫重要的質性調查成果。

 

歷經近五年的調查,累計投入約800名調查人力,受訪者4,200餘人,完成近9,000份問卷,並蒐集大量文獻、口述錄音及影像資料,其中許多為幾近失傳的民間俗諺、歌謠、技藝。為了增加未來搜尋及利用史料的便利性,計畫建置「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檢索系統」,以數位化工具處理和保存,讓這些影音、數字與文字材料能廣為政府相關部門、學界及一般民眾所用。為提高民眾對農村的了解,研究團隊也建置「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將調查成果介紹給社會大眾,並增加互動性及參與。 

「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檢索系統」不僅匯集計畫團隊5年來在田野調查過程中所採集與產出的各種資料,更鏈結政府開放資料,結合語意描述,提供整合式查詢與視覺化呈現。「地圖瀏覽」以GIS地圖呈現103個田野調查地點,並介接約29地點圖層服務(村里界圖、百年歷史地圖等),以利田調人員透過古今地圖的對照發掘歷史變遷。此系統能提供使用者瀏覽田調前、田調中、田調後的資料。圖為點選任一田調地點(以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為例)後,可看到「田調前」研究資料之彙整。左方地圖除了框出村里界範圍,亦提供歷史地圖圖層的介接服務,收錄跨越120年(1897-2017)約23種不同歷史圖層;右方則為不同類型的田野地資訊(詳見下一張圖),內容多取自政府資料與開放資料,以及計畫團隊的田調資料。使用者可瀏覽不同類型的田野地資訊,包括基本資料、人口所得、機構設施、地方組織、相關人物、大事紀與參考文獻等。透過「多媒體瀏覽」,使用者可瀏覽「田調中」由田調人員所採集的各種材料,包括照片、影片、聲音與文件等。透過「調查成果瀏覽」,使用者可經由環境、生計、社會、文化與生活等多種索選項,綜覽第一手的農村社會文化調查報告。於「臺灣農村人類生態調查資料庫檢索系統」進行關鍵字檢索,使用者可獲知「田調資料」與「多媒體資料」兩類搜尋結果,並可進一步經由左欄的類型、空間及與時間選項收斂檢索結果。

 

「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是國內首個線上農村博物館,以科普化的語彙轉譯,運用數位手法生動呈現5年來的計畫成果,讓民眾透過雲端深度漫遊於臺灣在地農村,探索地方特有風貌。「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已匯集逾2.3萬件藏品,並以「一農村一子館」的形式,打造了逾50個子館,透過各式工具模組呈現各地特色,提供豐富多樣的觀覽體驗。各子館可透過土地、物產、人文,帶出村落的代表意象。以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為例(圖示),分項計畫三更設計「主題精選」展示模組,使民眾得以從各面向深入了解該地。「找歷史」以時間軸深度展示農村過去,「找景點」透過故事地圖動態走訪地方的生活空間,「找記憶」陳列分項計畫二(臺史所)進行的口述歷史,「找影音」則呈現該所精心製作的紀錄片《帝君庄的黑金剛》,從花生農一年四季不同階段的勞動過程看社會、歷史的變遷。呈現地方特色最生動的方式即為策展。「五塊村高中必修第一課」展探討日治時期文學家蔡秋桐的故事,以手繪圖設計成課本頁面、古今地圖、LINE訊息對話等視覺化形式,生動呈現文學作品及其時代意義。「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運用多種模組化的展示工具,跳脫制式化圖文搭配,述說臺灣農村的故事。除了質性調查研究內容,「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亦展現量性資料。「用數字認識臺灣農村」展區,即根據分項計畫一(社會所)的逾千份農戶問卷分析結果,以及政府資料,規劃系列主題。例如「誰是農民?」主題,即將統計圖表進行更科普化的轉譯,以及視覺化的展示。除了研究人員的角度,「臺灣農村數位博物館」亦希望透過群眾協作,讓民眾呈現農村在地的視角與聲音。目前已舉辦藏品徵件及展覽徵集活動。分項計畫二(臺史所)指導臺中市烏日區溪尾國小教師採訪5位當地耆老,完成口述史,再由分項計畫三(本中心)與教師們合作,將口述史轉譯為5個數位展覽。

 

近年來在都市化發展、產業轉型與農貿全球化趨勢下,以及異常氣候壓力下,臺灣農村面臨嚴峻的人口外流、人口老化、缺工、農產業外移、農地非法利用、收益受國際市場影響等問題,與之相應的是農村傳統社會與文化價值動搖。透過農村再生計畫,政府一方面投入農村各項建設,一方面推動農村自主發展、培育人才,以帶動農村復興。本院藉此計畫,蒐集分析臺灣農村環境、生計、社會、文化之現況與歷史變遷資料,供農政單位及社會大眾參考,以研究能量回饋社會。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成果展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官網:http://scsrt.programs.sinica.edu.tw/

展覽時間:111年10月19日14時至10月22日16時

展覽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地下一樓

交通路線:https://www1.ihp.sinica.edu.tw/map

講座時間:111年10月19日至10月22日,每日14時至16時

*配合防疫政策,敬請全程配戴口罩,展場內請勿飲食。 

 

講座時間及主題

  10月19日 10月20日 10月21日 10月22日
14:00-15:00
  1. 埔里鎮桃米里人類生態
  2. 埔里鎮水頭里人類生態
  3. 埔里鎮麒麟里人類生態
  1.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資料檢索系統與農村數位博物館實務分享
  2. 溪尾國小群眾協作策展成果分享
  1. 佳冬枋寮人類生態
  2. 麥寮鄉人類生態
  3. 臺西鄉人類生態
  1. 鹿谷鄉人類生態
  2. 湖西鄉人類生態
15:00-16:00
  1. 烏來區人類生態
  2. 復興區奎輝里人類生態
  3. 尖石鄉鎮西堡人類生態
  1. 安平區漁光島人類生態
  2. 元長鄉五塊村人類生態
  3. 口湖鄉水井村人類生態
  1. 新埔鎮人類生態
  2. 池上鄉人類生態

 

  

媒體報導:

《中央社》: 中研院設台灣農村數位博物館 帶民眾瞭解農民想法    

《工商時報》:大規模動員5,000人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成果展開幕

《農傳媒》:戰後最大農村調查成果出爐!走訪百村里建構農漁「人類生態志」從田野為農村找出路

《自由時報》:中研院調查:逾73%農民想做到不能做為止

                    中研院調查/逾7成農民不願退休 要做到不能做為止

《中時新聞網》:《經濟》首度大規模農村文化調查 中研院、農委會秀5年成果

《聯合報》: 中研院設台灣農村數位博物館 帶民眾瞭解農民想法 

《經濟日報》:中研院設台灣農村數位博物館 帶民眾瞭解農民想法

 

 

回近期消息

 

Facebook RSS
加入粉絲團



 

訂閱RSS 訂閱RSS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