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連續三年響應國際博物館日,以「開放博物館」為平台,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三度攜手,號召國內典藏機構共襄盛舉,演示「數位」博物館在疫情中可扮演的多層次角色。今(2022)年活動以「連∞結世界」為主題,串連包括大英博物館、中研院各館所在內的73個國內外機構及個人藏家,精選逾500件藏品打造示範體驗,讓民眾能隨選隨看,還可循著藏品間各種關連展開數位探索,打破地域與館際界限,為國內博物館界創舉。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新冠疫情帶給世界的挑戰接踵而至,除了努力以科學研究迎戰病毒,中研院亦積極回應當前數位趨勢與全球藝文產業的需求,透過新興媒介的開發與運用,拓展社會理解事物的廣度與深度。「開放博物館」近年與國內典藏機構並肩推動數位轉型,如今更試圖打造機制,串連起世界各地的藏品,促進臺灣與國際接軌,展現更大意圖與格局。「這是博物館轉型的疫中解方,亦可謂疫後新模式的預先建構。」
國內首創藏品串連推薦機制 欣賞作品不限館際與國界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所藏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電影《西施》的工作照、蒲添生的雕塑作品《浴後》、臺灣學校美術教育開創者石川欽一郎的風景畫《郊野》(驛路初夏),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作品竟互有關聯?原來,民眾進入「連∞結世界」活動專頁後,可透過不同的藏品內容主題,如「梳妝」、「美人」、「沐浴」,甚至「作者朋友的作品」等線索,循序將英國大英博物館所藏之1千多年前畫作,與臺灣多家文化機構所藏之近代臺灣藝術家的風景畫、雕塑,乃至電影連結起來,展現時間、地理與藏品類型上的跨度。
「連∞結世界」藏品串連體驗實例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指出,「開放博物館」是結合典藏、展示與應用三大功能的數位博物館服務系統,目前已串連逾23萬件國內外典藏與研究機構的藏品。為提升藏品的能見度與再利用性,數位文化中心持續研發及改善平台的藏品推薦機制。本次「連∞結世界」活動串連了73個國內外機構與個人,精選逾500件藏品作為示範體驗,使用者點選任一藏品後,就能透過藏品間各種關聯,持續探索其他典藏。
此項藏品串連推薦體驗為國內博物館界首創。關鍵在於先建構藏品間的關聯,包括藏品主題相關(如親子、季節)、藏品性質相關(如類型、材質、顏色)、資料層面相關(如作者人際網絡、時間、地點)等,進而運用此套知識架構,打造串連藏品的機制,使用者在單一平台上,即可打破館際的分野、連結不同學科、跨越國界地域,賦予豐富的聯想脈絡,盡情探索。
此次示範體驗參與單位包括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臺灣生命大百科」平台,以及國立歷史博物館、李梅樹紀念館、國立故宮博物院等;另亦納入13位藝術家、攝影家與私人藏家,如林智信、何肇衢、王為豪等人之作品。國外18家館所則包含了英國惠康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東京國立博物館等,分布於亞洲、北美洲、歐洲與澳洲。
展覽規模歷年最大 59個線上展精彩入列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今年成功邀集43家國內博物館、文化機構等,推出線上展覽多達59個,數量與規模皆為歷年之最。值得一提的是,中研院天文所、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圖書館、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歷史文物陳列館也熱烈響應,參與館所涵蓋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三大領域。
此次推展的線上展橫跨自然生態、藝術、歷史文化及地方特色,題材多元。從蝴蝶、蝴蝶蘭、臺灣海洋生物學領航人物,到名人書畫、老電影、國寶蟠龍燭臺、偶、玻璃工藝,再到南島飲食文化、部落面具文化、中醫、二二八文物、廣播器材、傳統生活所用陶瓷器等,呈現社會百態面面觀。離島金門、原住民部落的風華亦引人入勝,紛紛入展。
其中,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策劃的「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展,搭配策展人黃宣衛研究員等的客語語音導覽,提供沉浸式觀展體驗。「未褪色的金碧輝煌」展覽聚焦於緬甸古典音樂「德欽基」之溯源與發展,除了讓緬甸樂器現「聲」,亦運用圖像標記模組,在主圖上同步展示個別物件的文字說明及延伸資料,並透過標記的群組分類功能,讓觀眾快速且更有系統地掌握緬甸樂團的樂器知識。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的「光影燦爛如昔:聯邦與他們的電影」展,則在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協助下,尋獲1970年聯邦影業公司建造的「國際製片廠」航照影像,並透過「疊圖對照」功能,呈現該片廠手繪藍圖與航照影像。
文化部政務次長兼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蕭宗煌則指出,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包括博物館在數位創新領域發展的力量。新冠疫情催化了博物館創新數位轉型,「開放博物館」積極開拓數位展示的多元性,並藉此合作契機與各博物館整合,創造公民社會參與的更多可能性。
518國際博物館日線上展示已成為國內博物館界共享共創的傳統,陳熙遠感謝各大館所響應,並表示「開放博物館」平台將持續強化虛實連結的體驗,不斷跨越限制,未來將在「連∞結世界」的基礎上,盡可能將圖像自動標記與鏈結開放資料(Linked Open Data)等創新技術加以整合,讓學者與大眾都能在數位的世界裡悠遊自在地擷取無盡寶藏,甚至自行建館策展。
【新聞稿電子檔、線上展覽資訊附件、圖片等下載區】
開放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連∞結世界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參與單位: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國立中正紀念堂、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立法院議政博物館、國家人權博物館、郵政博物館、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
臺灣股票博物館、中國醫藥大學立夫中醫藥博物館、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國家廣播文物館、台塑企業文物館、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新竹市文化局、
慈林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創價文教基金會
「連∞結世界」活動專頁:https://openmuseum.tw/museumday2022
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
「開放博物館.參與」平台:https://plaza.openmuseum.tw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官網:https://ascdc.sinica.edu.tw
媒體報導:
《中央社》:中研院開放博物館平台 無縫探索全球73個機構典藏
迎接博物館日 逾50間博物館、文化館祭優惠
《聯合報》:中研院「開放博物館」數位漫遊 大英博物館也參加
《工商時報》:中研院「開放博物館」 首推藏品數位漫遊
《青年日報》:開放博物館 數位探索全球典藏
《台灣英文新聞》:藏品數位漫遊!台灣中研院開放博物館 無縫探索全球73機構精選典藏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中研院「開放博物館」線上探索全球73機構精選典藏
《中時新聞網》:中研院「開放博物館」 首推藏品數位漫遊
迎接博物館日 逾50間博物館、文化館祭優惠
《NOWnews》:中研院「開放博物館」平台 數位探索全球73機構典藏
《經濟日報》:在家也能響應博物館日 十三行邀線上看展抽獎
《更生日報》:在家逛博物館 中市纖維館響應518博館日數位化藏品
《自由時報》:518國際博物館日 全台串聯博物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