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https://ipicbox.tw/picfiles/image/00/0f/42/2a_7PFEZ_VTFNIZ_source.jpg

【悼文】臺灣數位文化的急先鋒——林富士博士

發佈日期:2021/06/24
發佈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臺灣數位文化領航的先鋒——林富士博士2005年,時任「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主持人林富士主持內容發展委員會議。2006年,林富士於「數位島嶼風華再現——94年度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暨聯合目錄發表會」中,與時任「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總主持人曾志朗(右二起)、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陳東升、技術研發分項計畫共同主持人何建明共同剪彩。2008年,林富士於「數位年代——96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暨數位島嶼第三屆攝影比賽作品展,頒獎予得獎者。2010年,林富士於「明日的記憶——98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暨百業留影第五屆數位島嶼攝影比賽作品展」中,端詳獲獎作品。林富士於2012年「台灣人文的普世視野—台灣的漢學研究及其數位典藏」特展中,與時任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左起)、史語所所長黃進興、助研究員廖宜方等相談甚歡。2013年,「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項下「拓展臺灣數位典藏分項計畫」與數位內容發展委員及計畫助理合影。前排右起為時任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項潔、中研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黃寬重、故宮博物院教育展示資訊處處長林國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楊宗愈。「形形色色—數位典藏影像書」系列於2013年出版。本中心顧問謝清俊(左三)榮獲「2017年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頒獎典禮上「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昔日戰友林富士(左起)、黃寬重、張善政、林誠謙與項潔共聚一堂。2017年「漫筆虛實 CCC創作集數位體驗展」文化部&中研院跨界合作記者會,林富士與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左三)、時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左四)、次長丁曉菁(右三)、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立法委員黃國書、李麗芬,以及華碩聯合科技業務副總經理黃立中合影。林富士主持「資料科學往前看-從大數據到人工智慧」專題演講,主講人為時任中研院資訊所研究員陳昇瑋。林富士於「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學研究計畫106年度成果發表會」中,瀏覽「考古資料數位典藏創新計畫」所打造的「3D考古文物櫥窗」網頁。右為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文物館主任黃銘崇。林富士於「108年度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學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暨數位文化工作坊」閱覽各子計畫的執行成果。林富士帶領本中心同仁於2019年尾牙聚會合影。前排左起為時任中研院生多中心兼任研究員邵廣昭、中華民國筆會會長黃碧端、院士李德財、史語所研究員兼副所長陳正國、兼任研究員劉錚雲。

 

林富士博士(1960-2021),一位專精宗教史與醫療史的歷史學者,在臺灣數位典藏與數位文化的創用領域,同時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珍貴遺產。

 

本中心前召集人、現任顧問林富士,於22日因病辭世,享年61歲。身為臺灣「小歷史研究的先行者」,他不僅以巫覡、童乩、檳榔等紮實的研究獨步學界,數十年來亦跟隨中央研究院的腳步,投身臺灣數位文化的建設工程,全心貢獻所長,並以其洞見擘劃臺灣數位人文之前景。

 

早在1986年,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展開「史籍自動化計畫」之初,還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的林富士,即擔任兼任助理,負責校對《史記》和《漢書》的全文資料檔。自此,他便與數位文化領域結下不解之緣,終身不渝。1995年,他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學成歸國,開始加入史語所「漢籍全文資料庫」小組,1998年起更擔任小組召集人,為獨步全球的「漢籍全文資料庫」擔起管理工作。爾後亦獲聘為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協調委員會」、「數位典藏建置委員會」委員,參與院內建置數位資料的資源、人力、經費統合工作。

 

2002年起,橫跨10年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掀開序幕,以數位科技保存了臺灣各領域的文化資產,包括文物、古籍、書畫、音樂、舞蹈、電影、建築、生物、地質等,累積超過560萬筆數位資源。林富士先後擔任「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內容公開徵選子計畫」等主持人。

 

在學術研究上關注庶民生活、積極為人民爭取歷史主體性的他,亦在此領域貫徹其信念。2006年,他推動建立「數位島嶼」網站,不僅不設門檻,鼓勵全民參與數位典藏,透過記錄民俗文化、常民生活等島嶼意象,留存這塊土地的故事,更力促作者以創用CC授權方式,與民眾共享作品。

 

2007至2010年,林富士被借調擔任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體認到時代的兩股新浪潮——數位化和全球化,他創設了「鹿鳴文化資產中心」,開設「創作與傳播」學程、數位典藏學程、數位技能課程等,傳承文化資產紀錄典藏經驗,培育數位人才,希望藉由數位媒體的方式將文化的變遷記錄下來,並傳播出去。

 

2012年底,國家型計畫結束,科技部委託中研院永續維運數位典藏的成果。為此,中研院在2013年特別整編成立「數位文化中心」,林富士即出任副召集人,並於2016年接任召集人。在其領軍之下,致力推動跨學科數位人文研究,研發有助提升研究質量的數位化工具與平台,並串連學、產、官界與典藏機構,創新應用文化資產與學術資源,試圖以新的敘述、詮釋與傳播方式,橋接更多跨界的可能。

 

開放、共享,是林富士一以貫之的信念。他曾說過,在資料近用方面,數位人文學強調的是打破藩籬和限制,也唯有如此,才能建構、使用大數據,「才能據以探索、回答各種問題」。從巨量資料分析工具「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到以全國普查性宗教地景調查資料為基礎的「臺灣宗教地景地理資訊系統」,再到終極目標為提供民眾構築專屬線上博物館的「開放博物館」,皆以「開放」為核心價值,強調社會近用共享,為林富士發想並一手打下根基。

 

自1980年代投身到數位文化領域「這個未知的世界」,林富士攜同夥伴並肩齊行。臺灣在全球人類文明「數位轉化」的進程中,不僅一開始便亦步亦趨,從未缺席,如今更躋身「數位人文學」的前沿。這固然是群策群力、點滴積累的成果,但在披荊斬棘的過程中,總會看到他率先士卒、陷陣衝鋒的堅毅身影。林富士短暫但卻飽滿的一生,可謂見證了臺灣人文學與資訊科學攜手合作的發展歷程,他既躬逢其盛,更從而光大弘揚。

 

謹以此文,追念本中心領航的先鋒與永遠的後盾——林富士博士。

 

 

回近期消息

 

Facebook RSS
加入粉絲團



 

訂閱RSS 訂閱RSS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