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https://ipicbox.tw/picfiles/image/00/0f/41/0d_7PSQ4JRU5NO2_source.jpg

【新聞稿】讓巨量資料更智慧! 150位專家學者齊聚談數位人文的下個十年

發佈日期:2020/12/01
發佈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再起,探索知識的腳步卻不能停下!為期4天的第十一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DADH 2020)於今(1)日開跑,以「智慧資料×數位人文」(Smart Data × Digital Humanities)為主題,採視訊會議方式,在雲端上集結來自9個國家、逾150位數位人文領域學者專家,共同探索如何轉化數位典藏所積蓄的巨量資料,同時展現臺灣研究能量,探討國際上最先進的創新研究與未來趨勢。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表示,中研院自1980年代即率先引領臺灣數位典藏的建置計畫,從而逐步開展數位研究系統與展示工具的創新與應用。今後除仍秉持著對臺灣數位人文的關懷與使命,更將積極與國際學術社群進行典藏內容的開放鏈結,並就數位技術與人文研究的有機介接,展開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會議主席、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表示,「讓巨量的資料庫不僅只是一座靜態的孤立倉庫」,被動地讓研究者從中檢搜線索。我們期待能藉由與時俱進的語意網與人工智慧技術開發,更能主動針對研究者的設想與提問,提供動態鏈結的知識圖譜。

 

由本中心、臺灣數位人文學會攜手主辦的年度盛會「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自2009年開辦以來,即致力研擬如何將現代資訊科技融入傳統人文領域的探索。即將邁入第二個十年,數位人文研究領域的先進與同道線上齊聚,共同探討數位人文學下個十年的新可能,12月1日為會前工作坊,12月2日正式開幕。 

 

重量級大師演講 數位人文的未來發展 

大會特邀享譽國際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MPIWG)「第三部門:Artifacts, Action and Knowledge」主任薛鳳1(Dagmar Schäfer)、美國肯特州立大學資訊學院教授曾蕾2(Marcia Lei Zeng),以及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廖弘源擔任主講人,呈現三場重量級專題演講,從宏觀至微觀,揭示智慧資料之於數位人文發展的國內外脈動。

 

數位人文多年來幫助研究者從單一的數據推論出全面性的觀點論述。漢學家薛鳳將以「從數位到人文―智慧數據與科學史在數位人文研究的定位」為題,分析促成數位智慧、人文和資料間關聯性的主因,進一步提出數位人文研究未來發展之見解。

 

曾蕾認為數據與智慧資料為人文研究帶來的主要是研究方法上的轉變,而非技術轉變。她將以「Smart Data for Digital Humanities」為題,從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的數位典藏角度,討論智慧資料方法之應用。廖弘源投入多媒體訊號處理、以視訊為主的人類行為分析、三維圖形的分割及辨識等研究領域逾25年。他將帶來「Automatic Concert Video Mashup」專題演講,提出演唱會視訊片段自動混搭的創新概念,探看人工智慧未來將對視訊影像的處理形塑出何種景觀。

 

十年回顧論壇 數位人文研究持續努力 

本屆會議將於12月3日特設「十年回顧」圓桌論壇,從技術、內容、人文研究等面向,回顧「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在臺灣紮根、走向世界的歷程。歷來僅開放與會者參與,惟為饗大眾,此論壇特別安排於本中心臉書粉專公開直播。

 

與會者包括長期投入臺灣數位人文發展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劉錚雲、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洪振洲、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陳志銘、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張素玢等,並由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項潔擔綱作結。

 

同時擔任大會榮譽主席的項潔指出,臺灣做為繁體中文文化的根據地,在數位化的進程上,有獨特的挑戰,也有獨特的機會。而從數位典藏到數位人文的發展過程,更反映在這個會議的名稱裡。「回顧這十年,我們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如何使數位方法更豐富地與人文研究結合,仍是一個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更多精彩活動:工作坊、專題發表、論文發表 

除了專題演講、圓桌論壇,本屆會議亦規劃8場會前工作坊、1場專題發表、9場論文發表,以及25篇海報發表。工作坊邀請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數位人文研究群等共同籌組,著重於DocuSky、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政大數位人文平台、地方志研究工具集 LoGaRT、網路地理資訊系統CHMap等數位工具之推廣運用。

 

專題發表將於12月4日登場,主題為「數大便是美?──智慧數據在中國古代文史研究上的兩種途徑」,以3個文史研究個案,證成遠讀與細讀、數據與文本互證的研究取徑,在側重大數據的潮流中,省思小數據的人文價值與詮釋可能。

 

論文發表則集結來自臺灣、中、美、英、德、韓等6個國家的研究團隊,主題涵蓋鍊結資料與知識圖譜於數位博物館之運用、數位工具於數位人文內容之運用、檔案文本之探勘、數位人物傳記分析、網路宗教語言分析等趨勢研究。海報方面,25篇前沿研究從古籍與拓片的數位化、臺灣檔案文獻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到簡牘字典、漢籍自動化資訊擷取研究與系統之開發,再到GIS平台於文學地圖製作之探析、庫柏文本分析軟體在文學研究之運用、生物多樣性數位內容的多元展現等。 

 

  1. 漢學數位研究方法論的擁護者,以中國的技術發展史為核心關懷,於研究中融合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文本探勘等,代表作《工開萬物》(The Crafting of the 10,000 Things: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曾獲「輝瑞獎」(Pfizer Award)、「列文森獎」(Joseph Levenson Book Prize)。今年甫獲德國最高學術榮譽「萊布尼茲獎」(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
  2. 曾蕾曾參與「藝術與建築索引典」(AAT)鏈結資料計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關聯書目資料指南、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索引典及各種結構詞彙互通性國際標準之制定。

 

【新聞稿電子檔、會議議程、圖片下載連結】 

 

第十一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DADH 2020)

日期:2020年12月1日-12月4日

主題:「智慧資料×數位人文」(Smart Data × Digital Humanities)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臺灣數位人文學會

協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會議官網:https://dadh2020.ascdc.tw

會議議程:https://dadh2020.ascdc.tw/index.php#dadh-program

十年回顧圓桌論壇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ASCDCNEWS   

 

媒體報導:

《Yahoo!新聞》:讓巨量資料更智慧! 150位專家學者齊聚 談數位人文的下個十年

《PChome新聞》:150位專家學者齊聚 談數位人文的下個十年

《臺灣好報》:150位專家學者齊聚 談數位人文的下個十年

 

 

回近期消息

 

Facebook RSS
加入粉絲團



 

訂閱RSS 訂閱RSS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