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典藏、展示與應用三大功能的數位博物園區,亦為中研院研究成果的轉譯與展示平台。以開放的授權方式匯集並展現國內外開放資源與各單位、藏家之珍貴典藏,致力研發各種展示工具與模組,以適應多元資料屬性與敘事情境,進行數位展示。
|
為國際間少數兼具中文文本影像文字自動辨識與校對功能的平台。採最新光學文字辨識(OCR)核心技術,協助國內外學術機構與研究人員自行進行中文文本圖像的文字轉製,目前平台的平均辨識準確率可達95%。提供直覺式圖文對照校對,具校對版本控制功能。平台可依使用者反饋自我學習,增進辨識之結果。
|
兼具開放存取與多人協同研究機制,文獻資料+數位工具+合作夥伴一舉兼得!提供研究者上傳文本與權威詞,自由加入不同主題的研究群組,結合平台內部既有史料與其他研究者匯入的開放資料,運用文本自動標記、詞頻統計、相似內容比對、關聯分析、時空整合呈現、資料視覺化等工具,進行文本資料探勘,以期梳理或發現新的知識脈絡。
|
目前已彙整全院16個研究單位自1932年以來近3000筆書目資訊,讓使用者透過線上一鍵遐覽,並掌握學界最新動向。透過「從數據看出版」、「書庫總覽」、「書庫檢索」三大功能,不僅可檢索全院的主題叢書、新書 ... more資訊等,還能一窺中研院著重的研究方向,以及各單位的發展過程與出版特色。未來平臺將持續整合全院學術能量,對內自質至量協助學者增加學術產能,對外則向讀者展示中研院的新近研究趨勢。less ^
|
整合中央研究院逾128萬筆珍貴數位資源、160個成果網站,提供便利的跨資料庫檢索服務,是社會大眾進入數位典藏世界的入門磚,亦是學術研究與各式應用的根底。另收錄多樣的科普文章,展現專業知識的親和面貌。
|
收錄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字形逾23萬字,涵蓋上古、中古、近代等的聲韻資料逾134萬筆,以及字書索引資料逾36萬筆。透過檢索出的字頭,可銜接其他形、音、義資料庫,簡化、加速中文文字研究的檢索效率。呈現一目了然的古今漢字形體演變,為國內外文字學研究的重要參考來源。
|
收錄3,199種臺灣魚類名錄,提供魚種解說、生態與標本影像、骨骼X光照、耳石照、遺傳序列、分佈調查等。透過學名鏈結,可進一步查詢「國際魚庫」(Fishbase)的相關資訊。另亦提供研究成果、「臺灣海鮮選擇指南」等科普知識。
|
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共同創建,以一物種一網頁的方式,蒐集臺灣逾三分之一的物種資訊,共2萬餘筆,展現臺灣生物多樣性之美。資料並與國際生命大百科計畫連結,以創用CC公眾授權條款開放免費使用。
|
收錄數位文化中心所轉置的LOD資料集。五星級開放資料目前已逾60萬筆、三元組逾530萬筆,共有13個LOD資料集可供各界進行SPARQL語意檢索及資料集下載。
|
因應知識共享與全球資料開放的網路發展趨勢,著力進行後設資料LOD轉置,並以機器可讀取與處理的標準,發佈於全球開放資料平台,讓臺灣數位文化資產跨越語言、文化疆界,鏈結世界。2018年數位文化中心正式成立「鏈結開放資料實驗室」,以研究為主軸,採用各種知識本體,包括歐洲數位文化遺產平台資料模型(EDM)、書目框架模型(BIBFRAME)等,建立更多資料轉置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