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https://ascdc.sinica.edu.tw/photo/00/0f/0e/5e_7PY1CWGTUL7W_source.jpg

【發行公告】《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1984-2015)》

發佈日期:2017/12/25
發佈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

 

臺灣文化資產數位化的豐碩成果並非憑空而來,本書專訪近40位國內數位人文發展歷史參與暨見證者,回顧中央研究院走過的30年漫漫數位之路,細數其「為而不有」的「數位貢獻」!

 

1960年代,電腦的崛起帶動資訊科技,引發數位浪潮,先進國家紛紛展開國家重要文物的「數位化工程」。臺灣受限於語文,難以施展拳腳,直到1980年代克服「中文電腦化」難題,臺灣才在中研院等單位的帶領下急起直追,終在1990年代成為國際漢籍資料庫的領導者。

 

在臺灣數位文化建設工程的路上,中研院始終扮演領頭羊的角色。不僅推動「史籍自動化計畫」(1984-1993年)、「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1994年至今),更在1998至2015年間主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科技部)的「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臺灣數位成果永續維運計畫」等,運用國家力量創建全國性的數位典藏基業。共建置560萬筆數位資源、逾760個網站及資料庫,並建立國際規格的後設資料,將臺灣數位典藏成果推向國際。

 

2013年,中研院設立數位文化中心。除持續維運和拓展數位資源,更希望以數位科技傳播、創造文化,積極推動數位人文研究,並從深具底蘊的內容出發,進行文化與數位科技共舞的實驗與示範,以開創臺灣數位文化新價值。

 

臺灣數位文化之路走了30年,起於中研院等官方單位,並逐漸由公及私、擴展至各行各業,今後也將與成千上萬的人攜手耕耘。這是中研院的遠見與承擔。

 

本書除了回望歷史,也向無數和中研院一起對臺灣做出巨大「數位貢獻」,卻「為而不有」的幕後英雄致敬!

 

欲購此書,請洽中研院四分溪書坊(02-2652-1876)與三民書局(02-2500-6600);或至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免費加入會員瀏覽全文)、凌網科技HyRead eBook(免費加入會員瀏覽全文)、華藝數位iRead eBook(點選試閱瀏覽全文)免費瀏覽電子書。 

 

延伸行動

為更完整記錄臺灣數位文化發展史,讓十餘年「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所有參與者在歷史留痕,請惠留你的名字,以助本中心未來打造「數位典藏功德碑」!

 

策劃人簡介:
林富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1985年就開始參與「史籍自動化計畫」,1990年代學成返國後更大力投入數位文化建設工程行列,曾任第一、二期「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分項計畫共同主持人、主持人。

 

撰稿人簡介:
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曾任聯合報記者及主編、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中興大學駐校作家,策劃「數位@文化.tw」系列專題報導。

 

延伸閱讀:

曹銘宗,〈我們不是讀書人〉,《聯合新聞網》,2017年12月20日。

 

回近期消息

 

Facebook RSS
加入粉絲團



 

訂閱RSS 訂閱RSS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