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http://ipicbox.tw/picfiles/image/00/0f/0e/54_7P84MQ6OULPE_source.jpg

【活動報導】在教學現場,從「小學堂」看見漢字的前世今生

發佈日期:2017/12/20
發佈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報導/林郁靜  

攝影/葉恩慈 

本中心副召集人陳熙遠致詞。主持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陳昭容。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助技師莊德明闡述〈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的研發與應用〉報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陳美蘭分享「『小學』堂,『大學』問」。國立清華大學華語中心專任講師林宛蓉分享「小學堂應用於初級華語漢字教學」。國立虎尾高級中學教師江佩珊分享「以字形結構輔助字義教學之示例」。桃園市楊梅國中秀才分校教師蔡雅芳分享「漢字基本造字法則的教學分享」。彰化縣忠孝國小教師邱亮瑜分享「小學堂在國小教學的應用分享」。

 

「我們如果這樣放出來看,就會非常清楚。」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陳美蘭列出引自「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的「丘」、「山」和「岳」漢字演變狀態,三個字形在不同時期所呈現的字樣,眾人眼前一目了然。

 

這是12月9日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2樓,由本中心召開的「小學堂漢字教學研習營」,邀集中小學、大專院校與華語文中心的教師群,一同演示與分享「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在課堂上的實務教學與應用。

 

作為第一批「小學堂」使用者與提供建議角色的陳美蘭,談及在2013年「小學堂」推出之前,若需在課堂補充漢字源由的教材時,必須先行搜列數量不少的書,如今只要以一本書作為課本,其他則多利用「小學堂」進行補充。如在教授「表意字」篇章時,以「丘」為例,在東漢許慎《說文》裡這麼解釋「丘」這個字:「从北,从一。……人居在丘南,故从北。」陳美蘭表示這是很奇怪的一個說法,因為當初許慎看到的「丘」字是小篆的字體,但如果從「小學堂」的字形演變(如下圖)就可以知道「丘」是怎麼來的,並可以看到現今的「丘」字來源可能就是隸書的寫法 。 

 

「丘」字形演變

 

1993年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開始建置「漢字構形資料庫」,之後陸續加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與戰國文字,以及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所開發的「漢字古今音資料庫」。歷經24年的擴充、改版與整合,在上述三個核心單位致力執行之後,2013年4月由維護單位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正式推出「小學堂」。 

 

自始即參與建構「漢字構形資料庫」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助技師莊德明,在「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的研發與應用」演講中表述含括形、音、義三大範疇的「小學堂」,除設計單一查詢介面,並由數十個資料庫組合而成,且連結「異體字字典」、「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CNS11643中文標準交換碼全字庫」、「開放康熙字典」與「國際電腦漢字與異體字知識庫」5個線上字典,從對外開放至今4年餘,已累積900多萬次瀏覽紀錄。而學術應用除了中國語文學類,已遍及教育、資工、視覺傳達、醫學、藝術與哲學等領域。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構成圖示

 

「小學堂」提供各學習端的教師群,能深入淺出地向學子介紹每一個字的身世來源,逐步培養學齡孩童使用文字表情達意,練習與世界溝通。

 

在高中國文課堂上,國立虎尾高級中學教師江佩珊利用「小學堂」,向高中生解釋「齒,本義為牙齒,有並列之意」,並進一步從甲骨文展示「齒」字源頭  ,且於戰國晚期加入聲符「止」聲,則成 ;再延伸說明因為牙齒在我們的嘴邊裡邊是並排著,引申成動詞,即是並列。若進一步談「牙」與「齒」的差異,則可按「小學堂」《說文》頁面,今所謂「門牙」,稱作「齒」,我們現在慣稱的「臼齒」,在古時當作較慢長出來的,稱「牙」。綜言之,齒,即謂外面的牙,故名牙齒;同時,也能順勢衍生「唇亡齒寒」之意,或像說一個人做了讓你不認同的事,你就會一直笑他,嘴巴張開笑久了,牙齒會冷,即可謂「令人齒冷」。

 

對於需要應付會考的國中國文教學,近年因考題偏向閱讀意見的撰寫,語文、國學常識考題出現機率越來越低,特別是面對偏鄉學習低成就的學子,桃園市楊梅國中秀才分校教師蔡雅芳從累積的教學經驗出發,在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漢字造字法則教材裡,即連結「小學堂」,並向學生展示說明何謂「獨體為文,合體為字」(宋鄭樵《六書略》)的「文」所涵蓋的兩種意義,一作「象物之形」,以圖畫描繪實物,多為具體名詞,如「羊( )」;另一作「象事之形」,多用來表示事的狀態、位置、動作和觀念等,較為抽象,如「入( )」。而為讓學生理解,遠離死背,蔡雅芳多以生活常用字為例,並與校內美術老師合作運用甲骨文與小篆的圖畫示範,引導學生進行成語的圖文創作。

 

因聲韻、文字與訓詁在初級學校的應用並不容易,彰化縣忠孝國小教師邱亮瑜在分享教學範例之前即打趣表示,雖任教於小學,卻是在離《小學》最遠的教學現場。現今臺灣小一學童已經可以使用生動的語彙,甚至手腳並用地表達一件事情,所以,小學老師的工作就是讓孩子們能將語言變做文字,在此過程之前,邱亮瑜必先「正音」,接著「釋義」,而後「辨形」。因現今國小進行分散式教學法,即以一篇文章,針對文中生字進行教學,讓學生從文章脈絡中進行字義的連結,因有一個(文章)情境,所以學童對字義的瞭解很快,缺點則是因為僅從字義介紹、認識字,歸納與統整的能力培養則變得非常困難,因而非常容易出現錯別字,加上家長多用3C產品應付小孩,學童的學習能力已明顯下降不談,如今的家長亦會反彈功課太多,太多字要寫,甚至認為小學生用不著那些困難的字,國字學習的時間與練習不足,這是小學老師遭遇的困境。

 

以「輪」為例,應該與「車」有關,但是學生寫成,顯示學生有辦法連結到「輪」字,但沒有辦法連結「輪跟車子的關係」,可見學童對於「部首」沒有感覺。因此,邱亮瑜透過「小學堂」所提供的大量字形,與字形演變過程,包括字義引申、線上字典的連結,作為課堂主要補充演示的小單元教材。「圖像記憶是最容易記憶,也是最不容易遺忘的記憶術之一。」

 

另有以外國人為對象進行漢字教學的國立清華大學華語中心專任講師林宛蓉,針對外國人學習漢字的各式困難,綜合幾項教學法則,包括字源意義、部首的認識與練習,並利用「小學堂」製作生字簿,提供外國學習者練習,除了利用資料庫的常用字、部件搜尋建立教學字集,並運用字形演變的展示,提供圖像視覺的學習,且連結外部網站,豐富教材內容。

 

 

回近期消息

 

Facebook RSS
加入粉絲團



 

訂閱RSS 訂閱RSS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