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http://ipicbox.tw/picfiles/image/00/0e/fd/36_7PS9SRUQMLQI_source.jpg

【活動報導】學童透過鏡頭重見家鄉 本中心與研揚攜手散播偏鄉藝術種子

發佈日期:2017/06/30
發佈者: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報導/林慧菁、林郁靜、房翠瑩  

攝、錄影林慧菁、林郁靜

 

 

「家家戶戶熬煮桑椹汁的香味,讓全村沈浸在一股幸福的滋味裡……」

 

2017年6月7日,夏時近午,嘉義縣民雄鄉福樂國小的大禮堂中,3或4名成一組的小學生,輪流站在大螢幕前,隨著投影簡報播放,稚聲說著他們透過攝影鏡頭所看到的家鄉模樣——延續早期農村娛樂的賽鴿笭活動、在地農產品玉米與桑椹、鐵道交通與街區風華、依海為生的養蚵業等。

 

這是「我的家鄉—用影像說家鄉故事」決賽現場。此攝影徵件活動由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數位島嶼提供數位平台資源,財團法人研揚文教基金會提供教案與經費,加上嘉義縣5所參與學校(圓崇、大南、過路、光榮、東石國小)的老師們帶領教學所共同促成。

 

數位島嶼於2006年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下成立,旨在募集關於臺灣意象與故事之影像,2013年起由數位文化中心接手營運。研揚文教基金會則長期深耕於藝術教育,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更以「藝術光點–校園藝文推廣計畫」將資源帶至偏鄉。繼2011年雙方以「藝術走廊」為平台,在科技業間展開攝影推廣的合作後,2015年進一步合辦「映像臺灣—數位典藏校園教育巡迴展」,攜手為偏鄉藝術教育貢獻己力。

 

「映像臺灣」除執行實體與虛擬併行攝影展,更將展覽內容融入小學跨領域課程,由臺中仁美國小團隊建構成一套完整教案,提供嘉義縣15所學校使用,以讓學童透過不同面向認識臺灣的多元面貌。之後延伸規劃「我的家鄉」徵件活動,希冀該縣山裡海邊的學童們,能親自用鏡頭訴說在地的風土人情。

 

時至今日,臺灣偏鄉教育所欠缺的,已非物質、設施等硬體資源,而是人力、知識引導等軟體資源。此活動匯集學界與企業界的人力、平台、技術資源,在教學現場藉由攝影實際引領學童進入藝術人文的氛圍,學會以新的眼光看待周遭日常。大南國小學生李雅婷即表示,「以前覺得學校很無聊,現在因為參加比賽,有仔細看過學校,覺得學校很好玩」。

 

東石國小校長莊政道觀察到,經過這兩年的熏陶,那些踩踏過鰲鼓濕地、外傘頂洲或地方廟宇的孩子,已從不會抓景,到能拿著相機練習構圖;從不擅表達,到自信站在舞台上表述自己看到的世界,並學會透過數位島嶼平台,上傳影像作品,與外界進行連結。

 

有澆水就有機會發芽。鏡頭後的童稚雙眼,不僅拍下一張張家鄉人文、生態與產業的當代樣貌,也因而看見臺灣許多不一樣的故事。

 

家鄉,在他們按下快門的每個瞬間,像一首詩,也像一幅畫。

 

競賽成果:

第一名:【東石好玩的地方】(東石國小)

第二名:【玉米、桑椹、我的嘉】(光榮國小)

第三名:【走路看家鄉】(東石國小)

優  勝:【蘇泰榮老師的夢想樂章】(圓崇國小)

佳  作:【糖廍、鐵道、老味道】(光榮國小)

佳  作:【我的學校】(大南國小)

佳  作:【校園的生活】(大南國小)

佳  作:【文化傳承,笭響過路】(過路國小)

佳  作:【一代傳一代,行行出狀元】(過路國小)

佳  作:【戀戀鐵道情】(圓崇國小)

 

 

 

回近期消息

 

Facebook RSS
加入粉絲團



 

訂閱RSS 訂閱RSS

RSS Feed